魏延是三国时期蜀汉名将,魏延作战勇猛,性格孤傲,与长史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激化,魏延争斗落败,为马岱所追斩,夷灭三族。魏延之死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蜀国名将魏延,勇猛过人,智勇双全,他为了蜀汉事业南征北战,功赫赫,立下不朽功勋。然而,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魏延却背负了一个“谋反”的罪名。这是典型的写人“亦颇有失”。魏延之死,是三国蜀汉一个令人唏嘘的冤案。当刘备被曹操大军打得落花流水,带领新野樊城百姓,打算投奔襄阳的刘琮时,刘琮不仅不接纳,反而命令蔡帽,张允乱箭要射杀刘备。
在刘备危亡之际,魏延杀死守门将士,呼唤刘备进城。由于刘备怕惊扰百姓,转奔江陵而去。魏延逃离襄阳后,因寻找不到刘备,无奈之下只好转投长沙太守韩玄。由此可见,魏延是仰慕刘备的仁义,在刘备危难败北之际真心相投,并非追名逐利之辈,他投奔刘备的决心是坚定的。
关羽攻打长沙时,关羽与黄忠惺惺相惜。当长沙太守韩玄要杀黄忠时 , 魏延挺身而出,铲除了“轻于杀戮、众皆恶之”的韩玄,冒死救下黄忠,一起投奔关羽。由此可见,魏延对刘备是忠肝义胆。此后, 魏延跟随着刘备、诸葛亮下西川,取汉中,七擒孟获,六出祁山,魏延无不身先士卒, 每逢冲锋陷阵,攻无不克,立下累累战功。争夺汉中之役。魏延大战曹操猛将庞德,又一箭射中曹操人中。在《三国演义》的大小千百次战斗中,直接伤及曹操者,只有魏延一人,其功绩绝不亚于关云长。
诸葛亮北伐中原, “五虎将”多已先后亡故,赵云年事已高,北伐重任都落到了魏延的肩上。诸葛亮每次出征,“唤诸将听令”,为首第一人乃魏延”,其重要性仅次于诸葛亮。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忠义良将,怎么就成了““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并被马岱斩杀的叛将呢
长沙之战后,当关羽引魏延去见诸葛亮时,诸葛亮当即喝令刀斧手推下斩之,幸亏刘备说情,才得以保全性命。诸葛亮的理由是:魏延“不忠”、“不义”,“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 ! ”这实在是站不住脚。东汉末年,群雄为建霸业,都在招揽四方豪杰。魏延敬刘备仁德,宽厚爱人,杀韩玄是为民除害,顺乎民心,对刘备不算“不忠 ”。彼时,天下分崩,英雄择主而事,魏延杀韩玄投刘备,是弃暗投明,算不得“不义”。
把魏延和其他投蜀的英雄人物对比一下:法正食刘璋之禄,居益州之地,却为刘备出谋划策,夺取益州。老将严颜,本为刘璋巴郡太守,不仅自己投降了张飞,还招降沿途关隘四十五处。刘备攻取雒城时,刘璋部将张翼在城上砍杀刘璝,开门投降。刘备取西蜀时,刘璋部将降者甚多,当时诸葛亮都热烈表示欢迎。如此说来,刘备麾下“不忠不义”之人可谓不少。为何唯独魏延“杀韩玄、献长沙”的义举被诸葛亮喝令要杀之呢?
再者,古代的大将征战疆场,均全身铠甲,诸葛亮是如何透过魏延的头盔,看到他“脑后有反骨”呢?这实在是令人疑惑,也令人觉得荒唐可笑。只能说,魏延投降的不是时候。拨开历史迷雾看真相,在中国历史上,千百年来被人赞颂,德才兼备的忠臣诸葛亮,也有他不为人知的一面。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权力的地方,就有争斗。有纷争,就少不了算计和阴谋。从古至今,概莫能外。关羽攻长沙,大战旗鼓相当的老将黄忠。黄忠论武功,不亚于关羽,论弓箭百步穿杨,绝对在关羽之上。诸葛亮的本意是坐看关羽出丑,最好是死于黄忠的箭下。谁让这个不可一世的二将军,不把大军师孔明先生放在眼里,又屡次破坏他的连吴抗曹的隆中大计呢。
在威信和权力面前,没人可以做到绝对的无私和高尚。诸葛亮亦是如此。诸葛亮本以为关羽拿不下长沙,可偏偏冒出个出场不是时候的魏延,协助关羽轻取长沙。魏延此举,使大军师的心思落了空。坏了人家的如意算盘,人家不恨你才怪。所以,诸葛亮对魏延见面就要杀,即使杀不掉,也要挫一挫关羽等将领的威风,也让主子刘备看看自己首席大军师的魄力。
诸葛亮此举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帮助关羽者,就是得罪我孔明先生,在我这里就是死路一条。所以,我们就不奇怪,关羽孤军伐曹,失荆州后败走麦城,成都方面却未出兵相救,甚至连个象征性的动作也没有。我们也不奇怪,当关羽被杀的噩耗传到成都 , 刘备“哭倒在地”, 而诸葛亮却淡淡的说:“主上少忧。自古道:‘死生有命’;关公平日刚而自矜,故今日有此祸 。
诸葛亮和关羽将相不和,但有刘备在,诸葛亮只能隐忍在心里,没有爆发而已。诸葛亮不敢轻易动二将军关羽,因为他的分量太重。而魏延,在刘备活着的时候,又非常受重用,立下赫赫战功,也是没有机会轻易铲除的。但是,梁子结下了,除掉你只是早晚的事。人,永远是知面不知心。人性,也就是这么复杂。
但魏延也是有缺点的,他和关羽一样,骄傲自大,刚愎自用。再就是不识时务,嘴欠。更加剧了他的悲剧。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魏延提出了“子午谷奇谋”,想效仿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而诸葛亮大军出斜谷进兵长安、潼关,两军异道会师于潼关。诸葛亮出于用兵谨慎,故弃而不用。但诸葛亮在驾驭下属的方法上,是有明显问题的。
诸葛亮对魏延的大胆建议,即使不采用,也应该给予鼓励和保护,以免挫伤魏延和其他将领的积极性。但诸葛亮没有这样做。不仅如此,由于诸葛亮不信任魏延,守街亭这样的重任,当众人都以为要交给魏延时, 诸葛亮偏偏交给了毫无实战经验的马谡。还要把魏延当小孩哄,说什么:“前锋破敌者, 乃偏裨之将耳”,而让魏延侧应,则是“大都督之任也”。魏延久经战阵,智勇双全,岂是那么好骗的?只不过,魏延心里恨恨的骂着娘,表面上假装应承罢了。
果然,马谡失街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蜀国十年之功毁于一旦。对诸葛亮而言,则承担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按说,这个时候,要是识相的,就应该给顶头上司诸葛亮以安慰,或者干脆沉默不语。可不识时务的魏延,偏偏大发不满,“叹恨己才用之不尽”,这不是在诸葛亮伤口上撒盐吗?
再者,诸葛亮是蜀汉鼎国丞相,是北伐的统帅,仗怎么打,自有他的全盘谋划,他需要的是无条件的服从。这才一出岐山,魏延就如此不服,这以后还怎么驾驭,这是诸葛亮所担心的。总之,两人之间互相怀着恨,导致矛盾日深。诸葛亮处处压制魏延 , 并多次扬言要杀他。由此,诸葛亮杀心已定,而且无法再挽回。
历史上,玩大刀的,永远斗不过玩权谋的。尤其是有人从中挑唆的时候,这种误解和仇恨只会进一步加深。魏延和杨仪各有性格缺陷 , 魏延“性矜高”, 而杨仪 “性狷狭” 。两个人互相不对付,关系 “有如水火”。他们之间的矛盾, 蜀汉内部尽人皆知。这在任何一个集团内部,包括当今的企业,都无法避免。毕竟,有人的地方,就有争斗。
但是,对这两个死对头 , 诸葛亮没有采取任何调和措施,或将两人分开。而是把他们都放在战争的前线,做自己的左右手。只有下属内斗,都把上司做救命稻草,这样都能有效驾驭,从古至今,用人的权术,莫不如此。
《三国志·董允传》 中裴注引 《襄阳记》,以及裴松之引 《汉晋春秋》、《资治通鉴》,以及嘉靖版本的《三国志演义》, 都讲了这样一件事:诸葛亮六出祁山前,派费祎出使东吴, 吴主孙权设宴招待他。“吴主问曰:`丞相军前, 善识兵机 ,当先破敌 , 用谁 ? ' 答曰: `独魏延为首也 。吴主又问曰 : `记建功劳,兼管粮草,用谁? ' 答曰 : `长史杨仪也 。吴主笑曰 :`朕虽未见此二人 , 久知其行, 真乃小辈耳 ,于国何益 ? 若一朝无孔明 , 必为两人取败矣! 卿等于君前 , 何不深议也?曰: 陛下之言是也 。臣今归去 , 严加计之。 费祎将孙权议论魏延、杨仪之事告诉诸葛亮。
吴主孙权说魏延,杨仪都是小人,对蜀国没好处。如果诸葛亮不在了,蜀国必亡于此二人。暗示费祎要提醒诸葛亮,我可是为你们好啊。在这里,孙权挑拨了诸葛亮和下属的关系,使了坏,是有他的政治考量的。东吴和蜀国亦敌亦友,都是互相利用的关系。孙权并不希望蜀国君臣团结,也不希望诸葛亮北伐成功,只有让他们内耗,东吴才能得渔翁之利。而费祎,为了向诸葛亮邀功,如实打了小报告。
对于孙权的看法 ,诸葛亮闻之, 以为知言。对诸葛亮而言,本来就忌讳防范魏延,连孙权都这么说了,就更加坚定了他要除掉魏延的决心。这事儿放在现在也一样,你辛苦为老板卖命。老板用人时间长了,就感觉不到你的好了,内心深处会隐隐的猜测你是否有什么问题。而一旦有一个分量很重的人,说几句坏话,挑唆一下,你的老板可能立马就信了,这样才能证明自己有先见之明。人,就是这么怪。
孔明叹曰 : 真聪明之主也! 此二人吾非不知,为惜其智勇,不忍杀之。费祎曰:丞相早宜区处。'孔明曰:`已定夺下了。'拜辞, 回成都去了。不仅有外人挑事儿,再加上身边一个信任的内臣敲边鼓,那你的罪名就坐实了。对魏延而言,不杀你杀谁。但是,魏延并没有表现出谋反迹象,除了偶有抱怨,这属于性格原因,其他的真找不出杀他的理由。所以,除掉魏延,要做得巧妙。
诸葛亮六出岐山,派魏延领兵引诱司马懿进入上方谷,打算用火烧的方式把司马懿父子烧死在上方谷。诸葛亮火烧上方谷,除了要烧死司马懿,还要一同烧死魏延。这一石二鸟之计,巧妙,狠毒。眼看此二人都将葬身于火海,谁料天降大雨,将大火扑灭。司马懿侥幸逃脱,魏延也捡了一条命。魏延不是傻子,他难道不明白?魏延质问,为什么要这样做?
诸葛亮佯装大怒,把责任都推给了马岱。诸葛亮深知,让马岱背黑锅,又怎能瞒得过魏延?诸葛亮授计马岱,让他传话给魏延,说是杨仪的阴谋。此二人素来不合,魏延自然就信了。以魏延的性格,更加愤恨杨仪。所以说,玩大刀的,终究是玩不过耍权术的。诸葛亮此举,自以为聪明,但却是大大的失了一招,为他死后蜀汉政权内乱种下了祸根。
诸葛亮玩得这手太过阴险毒辣,自然是有人看不下去了。此人就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李卓吾。
李卓吾在《孔明火烧木栅寨 孔明秋夜祭北斗》 评论:“孔明如此谋杀魏延, 彼何肯服? 何不明正其罪 , 乃为诡计乎 ? 此正道之所无也。……如此举动, 却也羞人……李卓吾毫不留情的痛斥了诸葛亮,在魏延没有丝毫“反迹”,并且功勋卓著的情况下,要把他和司马懿父子一起烧死。阴谋败露之后,又嫁祸杨仪,激化两人的矛盾。李卓吾痛斥诸葛亮,与“奸雄”曹操有何区别?
只不过,到了清初,一个帮诸葛亮兜老底,做掩饰的重要人物出现了,他就是文学批评家毛宗岗)。毛宗岗为了迎合当朝统治者,本着“拥刘反曹”的强烈倾向,对《三国志演义》进行大肆加工改造。在毛宗岗版本《三国演义》里,把诸葛亮对待魏延的一切错误统统勾销。诸葛亮早就看出他脑后长了“反骨” , 对他的种种算计都是合情合理的。遗计斩魏延更证明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毛宗岗尽全力塑造诸葛亮“奇绝” 的人物形象,极力美化诸葛亮。把诸葛亮微小的不足都要加以文饰,把曹操塑造成“大恶”的“奸雄”形象,竭尽全力歌颂诸葛亮 。把诸葛亮塑造成一个光彩照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良臣贤相的楷模。这个造神运动很成功,诸葛亮成为了民族精神的象征,历来被世人赞颂。但是,这种篡改用力过猛。鲁迅先生评价:“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可谓一针见血。现在世人所赞颂的千古良相诸葛亮,那只是文学作品中一个虚化的诸葛亮,早已不是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了。
诸葛亮死后,魏延继续以振兴蜀汉为己任,主张继续北伐。魏延说:“垂相虽亡,吾自当率兵击贼,云何以一人之死,废天下之事耶 !”魏延这些话,丝毫没有背反之心,反而说明了他要继续“率诸军击贼”,不能因诸葛亮之死而中断北伐事业的雄心壮志。《三国演义》中,有魏延“背反”的故事情节,也有诸葛亮遗计斩魏延的妙策。这纯粹是毛宗岗的篡改虚构。而且这种虚构也完全站不住脚。
如果魏延真要叛反,又何必从五丈原撤退时,抢在杨仪之前南返呢 ?他完全可以 率领本部人马,在前线倒戈,投降曹魏。如果魏延真要叛反,完全可以回军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军临成都城下,夺取蜀国政权。又何必一次次表奏杨仪造反,让蜀主来裁断,他完全可以带兵直接杀掉杨仪。但魏延都没有这样做。陈寿在《三国志·魏延传》中已作了比较客观的结论:“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这都印证了魏延根本没有叛反之心。
但是,君子斗不过小人。一代名将魏延,没能死于他征战几十年的沙场,却死于叛臣杨仪之手。诸葛亮没能做到的事,杨仪替他做到了。杨仪是个反复无常,争权夺利的小人。诸葛亮死后,杨仪自以为功大,应当代诸葛亮把持朝政。他平日处事,在达不到自己目的时,便“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五内。”《杨仪传》杨仪后来终于暴露了他的狼子野心。他对费祎说:“往者垂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 令人追悔不可复及。”
事实证明,真正想叛反的是杨仪,只是当时时机未到。诸葛亮临死前指定的继承人是蒋碗而非杨仪,杨仪以不正当的手段,窃取大权后,杀害了魏延,并且夷灭了魏延三族。一代名将魏延,为蜀汉事业征伐一生,功勋卓著,却惨死于权臣之手,留下了蜀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而智绝一生的诸葛亮,却始终没有看清叛贼杨仪的真面目,给他穷极一生打造的蜀汉政权,造成了巨大的创伤,也加速了蜀国的灭亡。
纵观中国历史,廉颇、蔺相如“将相和” 的故事,之所以传为千古美谈。说明了将相不和,文臣与武将争斗,是中国封建政治的常态。文武不和,在三国时代,也是屡见不鲜。就蜀汉政权为例 , 诸葛亮与关羽、魏延不和,刘巴与张飞不和,彭羕与马超不和。文臣轻视武人,由来已久。诸葛亮用人与曹操有很大的不同,曹操重“才”,所以曹操手下人才济济,各显其能。诸葛亮重“德”,充其量只能使用二流人才。
况且,诸葛亮所谓的“德”,更大程度上是以是否忠于他来衡量的,所以他驾驭不了像关羽、魏延这样的一流人才。由于他不善于培养人才,造成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人才凋敝的局面。由于他对谁都不放心,事必躬亲,累得心力憔悴,最终病逝五丈原。五虎将之后,魏延成了蜀国仅存的一员大将,一直奔走疆场,杀敌立功,对蜀国忠心耿耿。
诸葛亮不仅没有好好的用他,还处处的压制他,迫害他。以至于最终被权臣所害。名将魏延之死,是一场将才毁于权臣的悲剧,也是蜀国的悲剧,这个蜀国政权中最大的冤案,留下了历史的慨叹。
裘千丈,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人物,铁掌帮帮主裘千仞的双胞胎哥哥(详见83版射雕英雄传)。武功低微,常常冒充其弟裘千仞的威名招摇撞骗,后在铁掌峰摔死。角色设定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人物,铁掌帮(帮主)裘千仞的双胞胎弟弟,还有一妹名详情>>
钟灵的美,并非美在绝美的丽容,而是美在美目盼兮,巧笑倩兮灵动,一提裙时的天真娇俏,脸上的笑容,春水一样荡漾,又若三春暖阳的明媚,即使是不笑的时候,俏丽的脸庞也蕴满了笑意,真是说不出的令人喜爱,还记得段誉触到她脚的时候,小脸儿羞羞的,满面红晕流霞,详情>>
红色邮票收藏价格行情,自从十八大顺利闭幕后,邮票行情正在逐步向好的发展上升,特别是红色邮票收藏已经变成越来越多人的首选,不少人也在时刻关注邮票价格行情,红色邮票收藏开始升温。大街小巷都能看到人们购买各种红色题材的物品,要属最有收藏价值的当然是邮票详情>>
建炎南渡,是发生在两宋交替之际宋高宗(当时的康王赵构)为了躲避北边异族女真人的侵略追击,而南逃至江南的事件。金国在靖康之难中俘虏了众多的宋朝宗室,康王赵构算是其中的一位漏网之鱼。靖康二年(1127年),赵构从河北南下到陪都南京应天府(河南商丘详情>>
晋明帝司马绍(299年-325年10月18日),字道畿,晋元帝司马睿长子,晋简文帝司马昱异母兄,母宫人荀氏,东晋第二位皇帝,322年-325年间在位。司马绍于322年即位,太宁二年(324年)平定王敦的叛乱,停止对于王敦党羽的追究,为安定皇帝详情>>
冯跋(?―430年),字文起,小字乞直伐,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十六国时期北燕君主。冯和之孙,其父冯安曾任西燕将军。西燕亡,冯安东徙龙城(今辽宁朝阳),居于长谷。慕容宝时,署中卫将军,慕容熙继位后,提升冯跋为殿中左监,后又升为卫中郎将。慕容熙详情>>
寇凖(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县,改大名府成安县。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详情>>
张苍(前256年—前152年),西汉丞相,封北平侯,阳武县(今河南省原阳县)富宁集乡张大夫寨村人。他生于战国末年(公元前256年),死于汉景帝五年(公元前152年)。战国末期曾在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名况,字卿)的门下学习,与李斯、韩详情>>
慈禧太后曾经统治中国47年,她虽然只是太后,但是实际上的女皇帝。关于这个人,大家可能从电视里边见过好多次了,那么我今天讲的呢,是历史上真实的慈禧太后。有些电视里的情节、有些电影的情节,那是艺术创作,并不可靠。那么我今天呢,希望给大家介绍一个比较可详情>>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我国损失惨重,其中日军对我国的侵华战争,伤亡比例更是高达16:1,初期日军大半年就攻下中国,那么为何随后8年并没有再进一步?详情>>
绍兴十年,岳飞在北伐过程中,相继在郾城、颖昌大败金国,准备乘胜收复汴京开封时,宋高宗赵构以金字牌御札将其召回,北伐之功毁于一旦。假如说赵构在绍兴十年绝对信任岳飞,全力支持岳飞北伐,岳飞能取得多大的战绩?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买官卖官的事时有发生。一般到了王朝末期,国库空虚时,政府就会通过卖官来增加收入。其中最出名的,当属汉朝。东汉末年,桓灵二帝无道,卖官之事十分猖獗,直到后来曹操主政,才通过唯才是举的方法改善了官员的层次。网络配图同样,清朝末年详情>>
钟灵的美,并非美在绝美的丽容,而是美在美目盼兮,巧笑倩兮灵动,一提裙时的天真娇俏,脸上的笑容,春水一样荡漾,又若三春暖阳的明媚,即使是不笑的时候,俏丽的脸庞也蕴满了笑意,真是说不出的令人喜爱,还记得段誉触到她脚的时候,小脸儿羞羞的,满面红晕流霞,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