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崇是唐朝名相,先后在武则天、睿宗、玄宗三朝任过宰相,无论是政绩还是资历,时人几乎无人能比。然而,这位资历深厚的宰相,一生“以不贪为宝”,“以廉慎为师”,直至生命的尽头。
姚崇是唐朝做丞相时间比较久的官员。他做官期间,尽职尽责,立下了不少功劳。姚崇少年时十分潇洒,他很注重自己的名誉。他二十岁前都不喜欢学习,对狩猎和武功感兴趣。后来才开始读书学习的,他参加考试之后在朝廷做官。武则天在位的时候,姚崇就得到她的赏识,在朝廷里做兵部侍郎和宰相。那时候的武则天,重用那些用残酷刑罚来审问嫌疑犯的官员,造成很多冤案,也害死了许多并没有犯罪的官员和皇族人员。因为这些冤案,朝廷里的人都觉得自己可能下一秒就会被押进监狱里。
姚崇是个正直的人,他跟武则天进言了,他希望自己能改变现在的局面,使国家可以长期安定。在他的劝说下,武则天为那些冤案的受害者平反。武则天称赞姚崇是个好官,她说:“从前的宰相都只是顺着我的意,而把我变成使用刑罚的君主,现在听你这样说,正符合我的意思。”武则天赏赐了姚崇很多钱。
睿宗时期,作为宰相的姚崇,对政治方面对国家发展不利的因素进行改革。他改革了选取官员的制度,当时一些公主个妃子们都请求皇帝让他们的人到朝廷里做官,这样他们就可以在朝廷里拥有自己的势力。姚崇觉得应该废掉这种官员,姚崇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人,为了能把朝廷搞得更好,他真的是尽心尽力。
姚崇整顿了选官制度,他发现有用不法手段而做官的人,都会制止他们。申王曾经给玄宗写信说要提拔他家里的人,玄宗答应了他。玄宗的选官方法并不是法律规定的方法,姚崇不同意用申王的人。姚崇还联合另一位丞相写信给玄宗,玄宗看到他这么坚持,就没有用申王推荐的人。从那以后,跟皇帝提出要封自己的人做官的情况就少了很多。
唐中宗在位的时候很流行佛教,一些公主和外戚都跟皇帝说希望可以做和尚或尼姑,从而祈求福运和避开灾难。一些有钱的人和强壮的男丁为了躲开当兵和税收,都到庙里做和尚,这样国家的税收就减少了,农业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
姚崇看到这种现象,他就跟玄宗说对佛教的虔诚在于内心,人只要内心慈悲,做一些好的事情,让百姓都生活安定,就是佛本身。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来信佛,而破坏了法律。玄宗同意姚崇的说法,他命令自己家族里一万多的出家人恢复世俗的身份。他还规定,从今以后不用再建佛寺,禁止民间铸造佛身和写经文,禁止朝廷官员去庙里做和尚或者尼姑。
一次,山东有蝗虫灾害,当时的人民很迷信,都不敢去捉住和杀死那些蝗虫,他们只在田地旁边祭拜,希望能够用这种方式来使上天减少蝗虫对他们的损害。姚崇知道之后很生气,他说:“蝗虫的灾害怎么能够用这种修德的方式避过,现在他们看着自己的稻田被吃掉都不去自救。蝗虫的泛滥会使农民的收成减少,人民会因为没有米而忍饥挨饿,一些地方的田地都有耕种,如果农民没有收获的话,就会到其他地方。这件事情事关国家安危,不能忽视,我是朝廷的官员,如果不除掉这些蝗虫,请你罢免我的职位。”
蝗虫灾害发生的时候,很多官员都不同意捕捉蝗虫,玄宗更是不坚定。听了姚崇这么一说,玄宗觉得挺有道理的,他让姚崇开始捕捉蝗虫。姚崇在排除了障碍以后,就开始了捕杀蝗虫的行动了。姚崇用火攻的方式对付那些烦人的蝗虫,他的方法很有效,来到田地里的蝗虫越来越少了,蝗灾停止了,后来农民恢复了耕种,收成也好了。
后来,玄宗怕姚崇做了太久的宰相会有专政的行为,他就辞去了姚崇的职位。姚崇虽然没有做官了,可是玄宗还是很看重他,有什么重大事件都会派人去请教他。姚崇一生从政,他为唐朝的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他做宰相期间的皇帝和官员都很佩服他。
姚崇不但以显赫的政绩而载入史册,而且以他有鲜明特点的家训而流传后世,世称宰相家训。姚崇具有家训、家规性质的文章主要有《扑满赋》《口箴》《五诫》(包括《执称诫》《弹琴诫》《执镜诫》《辞金诫》《冰壶诫》)和他的临终嘱咐《遗令诫子孙文》等。
姚崇在继承姚氏家族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了姚氏家训、家风,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事亲至孝,不图虚名。
姚姓始祖舜帝姚重华以孝行闻名天下,为24孝之首,姚氏家族把孝悌睦族作为家风而代代相传。姚崇践行姚氏家风,对母亲特别孝顺,母亲晚年有病,卧床不起,长安四年(704年)六月,身为宰相的姚崇不恋高位,多次向女皇武则天请假,情愿辞去宰相之职,回家伺候老母,再三哀求,终于打动女皇,批准他辞职回家。当时,好多人不理解。但是后来他母亲逝世,他处理好后事后,他不图守孝三年的虚名,继续在任为国家做事。所以,唐代大手笔张説赞扬姚崇:“忠不忘亲,仁也;哀不违事,义也。”
移孝为国,忠直任事。
姚崇说“孝于亲者,然后可以忠于君;理于家者,然后可以移于国。”姚崇“自少及长,从微至著,惟以直道为业”,“但知信心向前”。姚崇说“古之君子,策名委质,翼翼小心,乾乾终日。慎乎在位,钦乃攸司。”忠于职守,则要“为政以公,毫厘不差”,“存信去诈,以公灭私,无偏无党,君子拟之。”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作的,他是一个皇权主义者,一生忠于国家,忠贞不渝,三次被贬,正气永存,信念不移。最终以“十事要说”为条件,大展宏图,辅佐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而载入史册。
廉勤从政,以身作则。
倡导勤政。姚崇当时批评了“凡今之人,鲜务为德。纷纶谄媚,汩没忠直”,即为官者无所作为,唯知巴结讨好上司的不正之风。提出子孙为官者“刑不可滥,政不可贼。”只有勤政为民,才能作到“如镜之明,断可以平;如镜之洁,断可以决。”这在今天提倡“以德治国”时颇有教育意义。姚崇为国操劳,每天不但要到宰相议事的政事堂上班,还要到兵部理事,当时人们看到他走路都是急匆匆的。
倡导“廉慎”。姚崇批评中宗以来“凡今之人,就列称臣。当官以害剥为务,在上以财贿为亲”的腐败风气,要求子孙为官者要象盛冰的玉壶一样,冰清玉洁;要象子罕辞玉、杨震辞金一样,洁身自好。谆谆告诫子孙为官者,“尔以金玉为宝,吾以廉慎为师。尔以夜昏可纳,吾将暗室不欺。”只有自觉抵制“金玉”的诱惑,才能避免“象之有齿,以焚其身;鱼之贪铒,必曝其鳞”。因此“当官明白者”,“固当耸廉勤之节,塞贪竞之门。”自觉地做到“请谒者咸息,苞苴者必辞”。他说,“与其浊富,宁比清贫?”“以此清白,遗其子孙。”
强调以身作则。姚崇说:“法者,天下公器;官者,庶人之师。其身既正,不令而行。在下无怨,唯上之平。故曰:上之所仰,人之所向。我之所教,人皆其效。”要求子孙要做一个好的官员,“凡所从政,当须正己。诫往修来,慎终如始。”姚崇廉洁奉公,开元年间贵为首席宰相,在京城长安竟然买不起府邸,每天下班回来,客居在罔极寺。千百年来流传客舍问政故事。姚崇不但自己勤政廉政,还严格要求子女,不私子过,发现问题从不护短。
知止知足,不妄图富贵。
姚崇说;“古人云:富贵者,人之怨也。贵则神忌其满,人恶其上;富则鬼瞰其室,虏利其财。自开辟已来,书籍所载,德薄任重,而能寿考无咎者,未之有也。”意思说:“古人说过:富与贵,众人所怨。地位高贵,则神灵嫉妒你太圆满,众人恨你高高在上;家中豪富,则鬼怪窥看你的居室,盗贼贪图他的钱财。自从有人类以来,根据书上的记载,凡是德行浅薄的人担任重任而能高寿无灾祸的,从来没有过。”他还说:“多藏必害,常谨不忒”,“谦以自守,虚而能受。”所以,他告诫子孙,要知止知足,切不可贪图富贵,而招来祸殃。
不斤斤计较,预分田产。
姚崇临终前交代子侄:田园资产,已预先分好,子侄各得一份。他说“见到的一些达官贵人,身亡之后,子孙失去庇荫,多至贫寒,为争财产斤斤计较。不但本人有失体面,而且败坏了先人名声。“所以预为定分,将以绝其后争。”
提倡薄葬,节俭持家。
姚崇列举了孔子、杨震等先哲薄葬的例子,认为“死者没有感觉,自然如同粪土,何必费力厚葬,造成原有家业的损害。”而且,厚葬对生者无益,于亡者招祸。交代子侄,“我死后,可用平常的衣服来收敛,一年四季的衣服各一套罢了。”陕州区张茅姚崇故里有姚崇父姚懿墓,1983年因陇海路拓宽,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有计划发掘姚懿墓,人们都认为墓内一定埋葬有不少金银珠宝,结果发掘后除一块墓志铭外,陪葬的只有少量的白瓷器罐,发现没有任何值钱的物品,说明姚崇是践行薄葬的。
反对宗教迷信泛滥。
姚崇说南、北朝至唐朝帝王贵族迷信佛教,广造庙宇,大多落个国破身亡教训;老百姓迷信佛道,写经铸像,结果倾家荡产,无以生计。所以告诫子孙要“各宜警策,正法在心”,不要迷信。在办他的丧事时,即使不能完全摆脱佛教、道教等陈规陋习束缚,也只能是在斋祭、布施方面,略事敷衍,决不可铺张浪费。最后他还抨击了道教恶习。
谨言慎行,明哲保身。
姚崇说:“君子欲讷,吉人寡辞。”又说:“多言多失,多事多害。声繁则淫,音希则大。”“何言者天,成蹊者李。”“敬之慎之,可大可久。敬之伊何?三命而走。慎之伊何?三缄其口。”正由于姚崇的谨言慎行和他的聪明智慧,在武则天之后唐王朝动荡不安的八年时间内,不但明哲保身,而且建功立业,“济代全名”。姚崇的《口箴》遗言,子孙世代流传,他的五代孙姚勖还在石碑上刻成铭文,当时名相李德裕在东都洛阳拜访姚勖,观瞻姚崇《口箴》石刻,后写了《舌箴并序》。
姚崇家训对后世的影响
唐玄宗开元三年七月,唐玄宗追赠姚崇的父亲故嶲州都督姚懿为吏部尚书,谥曰:“文献”。十月,姚崇奉旨为其父营造衣冠冢并进行礼葬。其间在家乡陕州硖石题刻了“藩籬”石匾。现藏于三门峡市博物馆。“藩籬”二字,我认为有传承家风、家训的之意。“藩篱”本意,藩者,屏障也;篱者,篱芭也。藩篱者,编柴竹为房舍之屏蔽也。
这里其义有三:一是以“藩篱”二字纪念父亲姚懿,姚懿曾任边关重镇嶲州都督,为国家藩篱;可了解为姚懿新墓所题。二是以藩篱喻桑梓故乡,可理解为姚崇为陕州硖石故里所题。三是以藩篱喻境界、范围、准绳。可理解为姚崇题此石匾,意为鼓励姚氏后人,继承家风家训,无论作人还是居官,都要崇尚气节,忠君爱国;要慎终如始,做到公平、公正、诚信。
姚崇的子孙把姚崇的家训和遗嘱,作为家族的“藩篱”,世代遵守。陕郡姚姓人整个唐代担任宰相以下的京官18人,任都督、刺史、县令的就有32人。他们坚守家族的家风家训传统,忠于国家,为百姓做事,多为国家栋梁。虽说也有个别人违背家训,做出过越轨的事,但是这个家族的文化主体依然是弘扬正气,彰显仁义之风。
裘千丈,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人物,铁掌帮帮主裘千仞的双胞胎哥哥(详见83版射雕英雄传)。武功低微,常常冒充其弟裘千仞的威名招摇撞骗,后在铁掌峰摔死。角色设定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人物,铁掌帮(帮主)裘千仞的双胞胎弟弟,还有一妹名详情>>
钟灵的美,并非美在绝美的丽容,而是美在美目盼兮,巧笑倩兮灵动,一提裙时的天真娇俏,脸上的笑容,春水一样荡漾,又若三春暖阳的明媚,即使是不笑的时候,俏丽的脸庞也蕴满了笑意,真是说不出的令人喜爱,还记得段誉触到她脚的时候,小脸儿羞羞的,满面红晕流霞,详情>>
红色邮票收藏价格行情,自从十八大顺利闭幕后,邮票行情正在逐步向好的发展上升,特别是红色邮票收藏已经变成越来越多人的首选,不少人也在时刻关注邮票价格行情,红色邮票收藏开始升温。大街小巷都能看到人们购买各种红色题材的物品,要属最有收藏价值的当然是邮票详情>>
建炎南渡,是发生在两宋交替之际宋高宗(当时的康王赵构)为了躲避北边异族女真人的侵略追击,而南逃至江南的事件。金国在靖康之难中俘虏了众多的宋朝宗室,康王赵构算是其中的一位漏网之鱼。靖康二年(1127年),赵构从河北南下到陪都南京应天府(河南商丘详情>>
晋明帝司马绍(299年-325年10月18日),字道畿,晋元帝司马睿长子,晋简文帝司马昱异母兄,母宫人荀氏,东晋第二位皇帝,322年-325年间在位。司马绍于322年即位,太宁二年(324年)平定王敦的叛乱,停止对于王敦党羽的追究,为安定皇帝详情>>
冯跋(?―430年),字文起,小字乞直伐,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十六国时期北燕君主。冯和之孙,其父冯安曾任西燕将军。西燕亡,冯安东徙龙城(今辽宁朝阳),居于长谷。慕容宝时,署中卫将军,慕容熙继位后,提升冯跋为殿中左监,后又升为卫中郎将。慕容熙详情>>
寇凖(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县,改大名府成安县。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详情>>
张苍(前256年—前152年),西汉丞相,封北平侯,阳武县(今河南省原阳县)富宁集乡张大夫寨村人。他生于战国末年(公元前256年),死于汉景帝五年(公元前152年)。战国末期曾在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名况,字卿)的门下学习,与李斯、韩详情>>
慈禧太后曾经统治中国47年,她虽然只是太后,但是实际上的女皇帝。关于这个人,大家可能从电视里边见过好多次了,那么我今天讲的呢,是历史上真实的慈禧太后。有些电视里的情节、有些电影的情节,那是艺术创作,并不可靠。那么我今天呢,希望给大家介绍一个比较可详情>>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我国损失惨重,其中日军对我国的侵华战争,伤亡比例更是高达16:1,初期日军大半年就攻下中国,那么为何随后8年并没有再进一步?详情>>
绍兴十年,岳飞在北伐过程中,相继在郾城、颖昌大败金国,准备乘胜收复汴京开封时,宋高宗赵构以金字牌御札将其召回,北伐之功毁于一旦。假如说赵构在绍兴十年绝对信任岳飞,全力支持岳飞北伐,岳飞能取得多大的战绩?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买官卖官的事时有发生。一般到了王朝末期,国库空虚时,政府就会通过卖官来增加收入。其中最出名的,当属汉朝。东汉末年,桓灵二帝无道,卖官之事十分猖獗,直到后来曹操主政,才通过唯才是举的方法改善了官员的层次。网络配图同样,清朝末年详情>>
钟灵的美,并非美在绝美的丽容,而是美在美目盼兮,巧笑倩兮灵动,一提裙时的天真娇俏,脸上的笑容,春水一样荡漾,又若三春暖阳的明媚,即使是不笑的时候,俏丽的脸庞也蕴满了笑意,真是说不出的令人喜爱,还记得段誉触到她脚的时候,小脸儿羞羞的,满面红晕流霞,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