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是汉初三杰之一,是帮助刘邦扫平天下一统大汉的不二功臣,作为统帅,他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名闻海内,威震天下;作为军事理论家,联合张良整理兵书、序次兵法,并著有《韩信兵法》三篇 。刘邦评价他“战必胜,攻必取”,萧何赞他“国士无双”,后人更是推崇备至称他为“兵仙”“神帅”。
公元前206年的一天,汉水之滨,碧空如镜,风和日丽,高耸的拜将台下,汉王刘邦和丞相萧何谈笑着走了过来,早在台前恭候的将士们一阵欢呼,几位高级将领也是满脸喜气,今天将要产生一位大将军,也就是汉国的最高军事统帅,只不知道会是谁呢,樊哙,夏候婴,周勃还是卢绾?萧何看了一眼台下的几位将军,心下暗笑,他拿出委任状,清了清嗓子,高声念出了那个中选的名字:治粟都尉韩信。
台下立马炸开了锅:韩信,一个世人唾弃的胯下懦夫,一个不入流的治粟都尉,一个没什么功绩的小武士,凭什么是他,为什么不是战功显赫的樊哙?正当众人吹胡子瞪眼睛的时候,刘邦执起了韩信的手,并肩走上了拜将台,萧何紧随其后。在那香烟缭绕的大鼎前,身披铠甲的韩信伏身下拜,接过了刘邦赐予的虎节剑印,正式担起了大将军的使命。然后刘邦跨前几步,肃立在台边,厉声说道:“从今往后,军中所有事务,都听大将军的号令,违令者,斩!”台下的嗡嗡声突然停了,一片静寂。
从《史记》到《汉书》,韩信的出场,都是越过了童年,直接到达青年。青年韩信负剑走在淮阴热闹的大街上,肚子里唱着饥饿的悲歌,脸上却是骄傲的神情。他没有工作,没有钱,这都没有关系,他有志向就够了,那把剑,就代表着他的远大理想,所以他时时刻刻背着它,沉默着,一遍又一遍丈量着淮阴的土地,逛累了,他就踩着点到一个亭长家去蹭饭。
这饭,韩信也蹭得理直气壮,想他一个满怀抱负的年轻人,是给了对方多大的面子,才去他家吃饭呀,可亭长夫人到底没有这么高的觉悟,几个月以后,她就天天算计着时间,在韩信到来之前做好了饭,并且和丈夫一起吃得干干净净。如此几次后,韩信满怀悲愤,破口大骂,从此再不去她家蹭饭了。不蹭饭的韩信,去了淮阴城外的一条河边,做起了钓鱼翁,可这位未来的大将军,钓鱼技术实在是不敢恭维,有时候一天下来都钓不上一只鱼。
一位靠漂衣为生的老妇人实在看不下去了,决定每天施舍一些饭菜给他。吃了漂母几个月饭菜的韩信, 有一天热泪盈眶地许下诺言:“感谢母亲馈赠饭食,将来儿若封候,必当以千金回报。”漂母却突然怒了:“你一个年轻人,有手有脚,却养活不了自己,我实在是不忍心你饿死,才给你饭吃的,谁要图你回报!”漂母的话,满含怒气,却真正是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痛斥,这些话,点燃了韩信心里的熊熊烈火:人间自有真情在,一个获得了帮助和力量的人,怎好不发奋图强,然后回报母亲呢?
这个比从前更自信,更有力量的年轻人,穿过重重街市,准备回到自己的破草屋去。经过一个肉铺的时候,年轻的屠户拦住了他:“你一个到处遭人嫌的穷小子,还天天装模作样背着刀剑,有胆你就杀了我,不然就从我胯下钻过去。”韩信静静地看着屠夫,他真是太小看他了,他一个注定要拜将封候的人,难道还会逞匹夫之勇,跟这样的人玩一命偿一命的游戏吗?他慢慢地取下剑,趴下身,从对方的裤裆下钻了过去。满街的人,笑得如阳光般灿烂。
“能忍人所不能忍,方能为人所不能为”,眼前的这些人怎么可能知道呢,这个注定要演绎传奇的男子,今后都将以这般示弱的战术,打赢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几场战役,赢得战神的美誉。在众人的耻笑声中,韩信负剑迎着夕阳而去,他无比悲凉地发现,除了漂母,这世上再也不会有人将他当人看了。如果漂母是从正面给了韩信人生激励,那亭长夫人、恶少就从反面推搡着他,让他跨越了人生的一次成长。他想,是时候离开了。而机会,也刚好来临了。
当时反秦斗争正是如火如荼,其中势力较大的,是上柱国项梁的楚军,其时他们渡过长江,准备再过淮河,前往山东与诸国联系,共图灭秦大计。一个风尘仆仆、衣着破烂,却背着一把寒铁剑的年轻人,出现在楚军营前,他极傲慢地说道:“告诉上柱国,韩信在此。”项梁打量着眼前的青年,令他失望的是,他并没有看出这年轻人的特别,虽然他自称是韩国宗室后裔,但他除了寒酸与狂妄,似乎全无长处,不过他还是尊重这个主动来投靠的人,让他当了一名普通士兵。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身无分文的韩信只能忍着委屈,做了一名吃大锅饭的小卒子,不久以后,项梁战死,韩信又到了项羽的帐下。项羽或许感觉到了这个人有点与众不同,却又说不清他有什么不同,于是提携他做了一名小侍卫头目,那时叫郎中,好就近观察。韩信感觉自己的人生又有了希望,他利用和项羽接近的机会,一次又一次向他献计献策,可惜这位楚国新贵,天生喜欢霸气侧漏的个性风格,不喜欢迂回曲折的谋略之途,擅长用战术,而轻视用战略,韩信的那些个奇谋之计,通通如石沉大海,毫无回音。
这样的韩信,无疑是没有前途的,而看在他眼里的项羽,也是没有前途的。项羽够冷血,入咸阳前,坑杀了二十万秦军,却又缺少长远的眼光,在千载难逢的鸿门宴上,轻易放走了刘邦,入咸阳后,他又不思据关中称王,而只想着衣锦还乡,对跟从他的将士,他只任人唯亲,对其他人舍不得犒赏。
在项羽的一片大好里,偏生看出了暗疾的韩信,该怎么办呢?除了跳槽,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了,他选择的下一位老板,是刘邦,被项羽逐出中原,封往今天的陕南、四川等地的汉王。他预感到,这位汉王,不会甘心久居蜀地,而一定会重新问鼎中原,夺关中而图谋天下。
不过,刘邦并不知道有这样一位知音存在,就算知道了,也不会当回事。转投到汉军的韩信,仍是个毫不起眼的小兵,小兵当久了,难免有情绪,吊儿郎当,只求混日子,哪想这一混,混出了大事,他和另外十三人,触碰了汉国的政治红线,按《史记淮阴候列传》的说法,是坐法当斩!
刑场上,韩信欲哭无泪,本以为汉中是自己的再生之地,谁知却是自己的亡命之处,眼看着死神提着大刀,微笑着向自己逼近,他抬眼望向不公平的老天,却看到了监斩席上的太仆夏候婴,他用尽全身力气喊道:“初定天下的是汉王,却受到楚王的欺侮,来到这汉中之地。汉王和将士们都是东人,难道不思念故乡吗?楚王大杀四方,人神共愤,能除掉这种恶人的,除了汉王还有谁?汉王不想着平定天下,却要杀掉像我这样的壮士,还怎么回到故乡去?”
夏候婴被这番慷慨激昂的演讲震住了,这年轻人谈吐不俗呵,再仔细一打量,此人身形高大,眉眼阳刚,果然是个壮士,他立刻喝止了刽子手,命人将他带到跟前,细细地问起话来,这一聊,可不得了,他对这人的兴趣越来越浓,大有伯乐发现千里马的亢奋感,天才,天才呀!他心里默喊着,立马小跑着去见刘邦,要将这位军事奇才推荐给汉王。
可刘邦不太感冒,项羽的侍卫,军事天才?别开玩笑了,可夏候婴的面子还是要给的,那就让他当治粟都尉吧。韩信不光保住了命,还升了官,可他仍然想哭,他的目标,从来不是当经济部门的长官,而是要当军事统帅,领千军,平天下!当都尉和当侍卫,有什么区别呢?
韩信没有想到的是,他这个治粟都尉,没有得到刘邦的青睐,却收获了丞相萧何的一片痴心,相似的一幕出现了:和夏候婴一样,萧何跟这位属下一番长聊之后,也将他视为天人,恨不能将他牢牢捆在自己裤腰带上,然后他也同样向汉王荐才去了。
可惜,结果比上次还不如,于是韩信骨子里的傲气上来,跑了。这下萧何急坏了,历史上有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故事,就这么毫无征兆地开演了,传到刘邦耳朵里,是丞相萧何跑了,他差点晕倒在地:他最为倚重的管家跑了?他有多少钱、多少粮、多少人、多少军备,这下问谁去?
所幸,两天后他们回来了,这次,刘邦对萧何的话听得格外认真,丞相说什么就是什么,最后萧何提出来,只有韩信能任大将军,刘邦也表示认可了,他骨子里的赌性让他做了决定:行,反正目前没有大将军的合适人选,就赌一把吧,赌赢了那是皆大欢喜,赌输了大不了换人!这样,就发生了开头筑坛封将的那一幕。
韩信真应该庆幸自己生在乱世,各方争霸,最需要的就是将才,若不是如此,刘邦再好赌,也不会拿一个军事统帅的职位冒险,然而,这样空降的大将军,到底是服不了众的,于是在拜将后,刘邦紧接着安排了一出时事加军事论坛,探讨定天下之大计,韩信终于有机会,凭自己的真才实学侃侃而谈。
说到这里,我们有必要对韩信的出身作一个合理推测,《史记》记载,漂母对韩信的称呼是“王孙”,西汉人刘德解释:“秦末多失国,言王孙、公子,尊之也。”意思是说,秦灭六国后,六国王室子弟流落民间,人家尊称他们为王孙和公子,韩信很大概率也是这样的身份。
另外,他身上的剑也是一个佐证,春秋战国时期,剑是身份的象征,王、公、候、伯、子、男,及卿、大夫、士等有地位的人,才有资格佩剑,以韩信对剑的重视程度来看,这剑还极有可能是他祖传的。如果韩信是没落贵族的话,那他儿时的教育就不是问题,他的满腹韬略,也就有合理解释了。
眼下,韩信先对项羽看似强大,实则不懂政治手腕,全凭个人喜好做事,早失了军心、民心的羸弱本质,作了一番深度剖析;接着他又恭维刘邦以仁服天下,不仅团结了一班人才,也是天下民心所向;然后他对当前局势发表了看法;最后他提出,应该先灭掉项羽分封监视蜀地的三秦,再东进争夺天下。他还指出,汉国儿郎多为东人,归乡心切,只要刘邦以德动之,以行引之,他们一定会拼死效命,东还之势将锐不可挡。
侃侃而谈的韩信,像一束光,拨开了重重迷雾,也照亮了刘邦的前程。他眼光卓越,谋划出人意料,又显得务实高效,汉王被震傻了,将士们也傻了,刘邦万分庆幸:项羽竟然不识金镶玉,将这块无价之宝送给了他,真是天助我也!
韩信一路走来,不管是因为蹭饭吃,受尽世人的白眼,还是想要展现能力,却得不到老板的赏识,他始终坚信,自己是最独特的那一个,不应该屈居人下,所以他在一处得不到认可,就马上跳槽到另一处,绝不在一棵树上吊死,正是这种锲而不舍,又敢于挑战的精神,让他抱上了一条粗壮的大腿。汉国诸将,自樊哙以下,齐刷刷立在韩信面前:“从今往后,我等听凭大将军吩咐!”韩信笑了,他仿佛又闻到漂母的饭菜香,人生真是美妙哇!
韩信的过人之处,马上有了用武之地。东归的汉军,要打的第一仗,就是缴灭三秦,可是刘邦入蜀时,为了消除项羽的戒心,一路上所有的栈道都已烧毁,山高岭峻,悬崖万丈,如今该怎样返回去?韩信却轻描淡写说了一句:“修栈道。”刘邦差点跳起来,东征刻不容缓,修栈道,那得猴年马月去了,大将军拿的就是这主意?韩信微微一笑,解释说,这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一边,由汉军知名的将领樊哙带兵,大张旗鼓地修栈道,造成汉军从此东征的假象,从而吸引三秦的主力,在旧栈道出口迎击我们;另一边,由不知名的大将军率军走陈仓道,此道没有栈道,只有山间小路,道阻且远,几乎不为世人所知,正好能出其不意攻入三秦腹地,那时秦军主力就算回援,也为时晚矣。韩信的计策,是在死局里闯出生路,瞒天过海,出人意料,刘邦听完,不由纵声大笑。
公元前206年八月,决战中原的号角拉响,韩信打响了人生中的第一场战役,一切如他所料,他重创三秦军,攻下咸阳,这不仅对汉军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也让韩信一战成名。此后三年,韩信料事如神,屡出奇兵,“涉西河, 虏魏王, 禽夏说, 引兵下井陉, 诛成安君, 徇赵, 胁燕, 定齐, 南摧楚人之兵二十万, 东杀龙且, 西向以报”,被他手下的军师蒯通称为“功无二于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
看韩信的一场场胜利,会发现,他非常善于利用人性的恐惧,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几场战役,几乎都是背水布阵,让士兵没有退路,只能奋勇向前,当然,这也跟刘邦经常借走他的军队有关:他从来没有可靠的老部下,只能先搞定自己人,再去对付敌人。在他的战略中,他也常常用到示弱的战术,往往派一部分军队去作战,假装失败,然后引诱他们追击,再以伏兵击之,从而重创对方。一路下来,他成了天下皆知的战神。
在此期间,刘邦充分发挥了痞子的天性,一次又一次给韩信添堵。韩信攻下魏国打败赵国的时候,刘邦立马派人来调走他的精兵,输送到荥阳战场上。公元前204年,刘邦被项羽打败,狼狈地逃到韩信驻扎的修武,又偷走他的印符,调走他的精锐。可惜这些兵,后来都被刘邦败得差不多了。无奈之下的韩信,只好一次一次组织新兵,继续作战,不断获胜。
与此同时,他也跟汉王斗智斗勇,尽量为自己争取利益。攻下齐国后,趁着刘邦被项羽打得找不着北,他提出要刘邦封自己为“假齐王”,识时务的刘邦,干脆封他做了真齐王。垓下战前,刘邦让韩信合力歼楚,他不奉召,直到刘邦答应他“自陈以东傅海与齐王”,他才出兵,共同消灭了项羽。
至此,韩信达到了他人生中的巅峰。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攻城掠地,立下了赫赫战功,又以此为筹码,向刘邦索取了齐王的封号和地盘。对历史而言,他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作为一个卓越的军事人才,在楚汉争霸中,他是站在项王一边,还是站在汉王一边,直接影响着最终结果,在这点上来说,他可以说是改写了历史的人。
韩信始终没有参透一件事,那就是,他的军事才能,注定只能在战乱年代获得变现,一旦到了和平年代,他这颗棋子就会失去作用,他昔日的战功,只会令领导不安。汉王已经平定天下,而功高盖主的韩信,没有第一时间主动交出兵权,是为不识时务。他虽然在刘邦的干预下,从来没有机会培养自己的嫡系势力,但他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训练出数十万精兵,这常常让刘邦心底发怵。
项羽乌江自刎,刘邦最大的对手没有了,但未来的齐军,更让他害怕,于是他故伎重施,一阵风似地跑进定陶大营,抢了韩信的印信,夺了他的兵权,将他改封为楚王,想想还是不放心,又将他贬为淮阴候,安置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其实,韩信是有机会,也有实力,早在楚、汉对峙的时候,与他们三分天下的,当时蒯通就劝过他,让他自立为王,一争天下,免得到时候被人作“走狗烹”,但韩信不听,认为不能负了刘邦的恩情。
他自己的个性,是有恩报恩,有怨报怨,功成名就后,他衣锦还乡,赠给漂母一千金,给亭长一百钱,又将羞辱他的无赖封为中尉,让对方羞愧难当。想当然地,他觉得别人也和他一样,应该记得他的好。一方面,他洞察人性,善于投机,因此获得了职位,赢得一场场胜利,也知道刘邦提防他,懂得跟刘邦斗智斗勇,获取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他又对温暖毫无抵抗力,念念不忘刘邦的温情,忘了对方是一个重利不重情的政治高手,错失了获得人生更高成就的良机。
在军事上,他天赋异禀,无敌于天下,在政治上,他却太不敏锐,当断不断,不够狠辣。如此矛盾的一个人,注定干不过刘邦。所以,韩信称病不出,不问政事的时候,当萧何来请他入宫赴宴,他没法拒绝,他也忘了,萧何虽是他的恩人,但更是汉朝的臣子。公元前196年,吕后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将韩信斩杀于长乐宫。一代战神,就这样消弥于世间。
韩信从一个饭都吃不饱的人,一跃而成大将军,这与他能忍常人所不能忍,且善于投机,具有雄才伟略的品质,是分不开的,他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胸怀大志忍耐逆境。地位卑微之时,他蹭饭蹭得很丢人,为此遭受了很多冷眼,甚至受到了羞辱,但他都泰然处之,深知只有保全性命,才能报效天下,然而纵使境遇窘迫,他也没有干过偷摸抢掠的害人之事。
第二阶段:推销自己勇于跳槽。他不断地寻找自己的伯乐,不断地向他们推销自己,在耐心地等待机会,发现不可能有希望时,他又勇于另投他人,不满足于仅仅混口饭吃,说明他机智灵活,心志也远远超过时下之人。
第三阶段:获得机遇建功立业。临危不惧,急中生智,救下了自己的性命,又成功引起了夏候婴和萧何的注意,为自己争取了有力的支持。
拜大将军后,是韩信一生最辉煌的时代,他屡战屡胜,奇谋倍出,纵横天下,历史上少有人能出其右,与此相关的成语典故就有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一战、拔旗易帜、置之死地而后生、十面埋伏、独当一面、战无不胜等许多个。他的非凡才能,帮助刘邦从弱势转为强势,成就了大汉帝国,也成就了自己。
第四阶段:不愿身退结局悲凉。功成名就之后,不懂得激流勇退,终因锋芒太过而被人暗算,白白地丢了性命,但他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他的赫赫威名,让后人叹服。
裘千丈,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人物,铁掌帮帮主裘千仞的双胞胎哥哥(详见83版射雕英雄传)。武功低微,常常冒充其弟裘千仞的威名招摇撞骗,后在铁掌峰摔死。角色设定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人物,铁掌帮(帮主)裘千仞的双胞胎弟弟,还有一妹名详情>>
钟灵的美,并非美在绝美的丽容,而是美在美目盼兮,巧笑倩兮灵动,一提裙时的天真娇俏,脸上的笑容,春水一样荡漾,又若三春暖阳的明媚,即使是不笑的时候,俏丽的脸庞也蕴满了笑意,真是说不出的令人喜爱,还记得段誉触到她脚的时候,小脸儿羞羞的,满面红晕流霞,详情>>
红色邮票收藏价格行情,自从十八大顺利闭幕后,邮票行情正在逐步向好的发展上升,特别是红色邮票收藏已经变成越来越多人的首选,不少人也在时刻关注邮票价格行情,红色邮票收藏开始升温。大街小巷都能看到人们购买各种红色题材的物品,要属最有收藏价值的当然是邮票详情>>
建炎南渡,是发生在两宋交替之际宋高宗(当时的康王赵构)为了躲避北边异族女真人的侵略追击,而南逃至江南的事件。金国在靖康之难中俘虏了众多的宋朝宗室,康王赵构算是其中的一位漏网之鱼。靖康二年(1127年),赵构从河北南下到陪都南京应天府(河南商丘详情>>
晋明帝司马绍(299年-325年10月18日),字道畿,晋元帝司马睿长子,晋简文帝司马昱异母兄,母宫人荀氏,东晋第二位皇帝,322年-325年间在位。司马绍于322年即位,太宁二年(324年)平定王敦的叛乱,停止对于王敦党羽的追究,为安定皇帝详情>>
冯跋(?―430年),字文起,小字乞直伐,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十六国时期北燕君主。冯和之孙,其父冯安曾任西燕将军。西燕亡,冯安东徙龙城(今辽宁朝阳),居于长谷。慕容宝时,署中卫将军,慕容熙继位后,提升冯跋为殿中左监,后又升为卫中郎将。慕容熙详情>>
寇凖(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县,改大名府成安县。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详情>>
张苍(前256年—前152年),西汉丞相,封北平侯,阳武县(今河南省原阳县)富宁集乡张大夫寨村人。他生于战国末年(公元前256年),死于汉景帝五年(公元前152年)。战国末期曾在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名况,字卿)的门下学习,与李斯、韩详情>>
慈禧太后曾经统治中国47年,她虽然只是太后,但是实际上的女皇帝。关于这个人,大家可能从电视里边见过好多次了,那么我今天讲的呢,是历史上真实的慈禧太后。有些电视里的情节、有些电影的情节,那是艺术创作,并不可靠。那么我今天呢,希望给大家介绍一个比较可详情>>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我国损失惨重,其中日军对我国的侵华战争,伤亡比例更是高达16:1,初期日军大半年就攻下中国,那么为何随后8年并没有再进一步?详情>>
绍兴十年,岳飞在北伐过程中,相继在郾城、颖昌大败金国,准备乘胜收复汴京开封时,宋高宗赵构以金字牌御札将其召回,北伐之功毁于一旦。假如说赵构在绍兴十年绝对信任岳飞,全力支持岳飞北伐,岳飞能取得多大的战绩?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买官卖官的事时有发生。一般到了王朝末期,国库空虚时,政府就会通过卖官来增加收入。其中最出名的,当属汉朝。东汉末年,桓灵二帝无道,卖官之事十分猖獗,直到后来曹操主政,才通过唯才是举的方法改善了官员的层次。网络配图同样,清朝末年详情>>
钟灵的美,并非美在绝美的丽容,而是美在美目盼兮,巧笑倩兮灵动,一提裙时的天真娇俏,脸上的笑容,春水一样荡漾,又若三春暖阳的明媚,即使是不笑的时候,俏丽的脸庞也蕴满了笑意,真是说不出的令人喜爱,还记得段誉触到她脚的时候,小脸儿羞羞的,满面红晕流霞,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