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中国历史,看历史知识,尽在讲历史网

​古代防蝗虫并不只“吃掉”这一种方法 很科学

来源: 2021-07-09 12:00:31 人气:
字号: 小号| 大号
【内容导读】中国古代以农业为主,蝗虫是农业的天敌,在我国古代的农业文明中,我们不只想到了“吃掉”蝗虫的方法,还有很多科学的方法,如用矿物材料,用植物等等。

中国古代以农业为主,蝗虫是农业的天敌,在我国古代的农业文明中,我们不只想到了“吃掉”蝗虫的方法,还有很多科学的方法,如用矿物材料,用植物等等。

除了人力捕蝗这种最原始的除蝗办法,当时人们已经注意到蝗灾好发季节─多发于夏、秋两季,所以此外,成书北魏末年的《齐民要术》更记载了如何改良土质,以防蝗虫生长的方法。

中唐时期,人们想出“吃蝗虫”的点子,像是《唐会要》、《旧唐书》、《新唐书》有载:“百姓捕之,蒸、暴,扬去足翅而食之”、“ 关中饥民蒸蝗虫而食之”。

汉隐帝乾祐年间,鉴于鹆鸟能吞食蝗虫,曾敕令禁捕,以加强或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不利于虫害繁殖的环境条件。

古代用于防治害虫的药物种类范围颇广:植物性的有嘉草、莽草、牡蘜等;动物性的有蜃灰、蚕矢、鱼腥水等;矿物性的有食盐、硫黄、石灰、砒霜等。

施用方法也多种多样,用饵诱方法除虫的记载,包括混入种子收藏,拌同种子种植,浸水或煮汁洒喷,点燃熏烟,直接塞入或涂抹虫蛀孔等。

此外,古代还有许多通过收获物处理等方法以防虫害,如汉代王充《论衡》提到麦种,必须烈日晒干然后收藏;《农政全书》提到棉子用腊月雪水浸可以防蛀;《豳风广义》和《农圃便览》等提到用沸水和雪水冷热交替浸种可以防病防虫;晋太兴元年(318)发生蝗灾时,东晋元帝司马睿下诏:“徐、扬二州土宜三麦,可督令熯地,投秋下种,至夏而熟,继新故之交,于以周济,所益甚大。昔汉遣轻车使者泛胜之督三辅种麦,而关中遂穰。勿令后晚。”这种作法也就是秋季播种、来年夏季收获,避开蝗虫容易生长的季节,以减少农作损失;利用蝗虫的趋光性,先设火召集,然后焚烧掩埋(焚瘗灭蝗。瘗,音亦,掩埋)。终使原本态度游移不定的唐玄宗下定决心,下达《捕蝗诏》,才使蝗灾受到控制。。

总之,我国古代人民对蝗害有一定的认识,历代政府不仅在防治技术上采取了多种措施,说明已知根据害虫的发生规律和生活习性进行防治,而且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形成了治蝗的法规,如选择抗虫品种、精耕细作、清除杂草、轮种间作到药物防除等。


古代发生过哪些蝗灾


先秦古籍多称蝗虫为“螽”(蝗类的统称)或“蝝”(读音元,蝗的幼虫),到了战国时期才多称为“蝗”。《春秋左传》记载:“(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初税亩,冬,蝝生。”《吕氏春秋•孟夏纪•四月纪》:“行春令,则虫蝗为败”,指的是若在孟夏时节行春季政令,将使虫螟成灾。

除了现有的文献记载,从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中,也可以一窥商人对蝗虫的记录。甲骨文的“秋”字本义与蝗虫密切相关,可能因为商代对秋季的蝗灾印象深刻。根据贞卜文字,商代蝗灾发生时间多集中在殷历的二月与六月,相当于夏历六月(公历的7月)与十月(公历的11月)。商人认为万物有灵,蝗虫自然不例外,便卜问殷历二月时,商邑是否会发生蝗灾,并于蝗灾发生时行燎祭,以十头牛为祭品,祈祷蝗虫勿食庄稼、才能使农作丰收。明代徐光启亦曾对春秋时期至元代记有月份的111次蝗灾做了统计,显示蝗灾发生较多的月份多集中在夏历六月。

据统计中国历朝历代均发生过蝗灾,秦汉时期平均8.8年发生一次,两宋时期为3.5年,元代1.6年,明、清两代均为2.8年,以受灾范围与受灾程度来说,均为世界之冠。昆虫学者陈家祥于1935年做的统计称,自公元前707至公元后1935年的2642年岁月里,中国有确实记录的蝗灾共计796次,平均3.3年就发生一次。

先秦时期对蝗害的防治手段是什么呢?由于商代崇信鬼神,从殷墟甲骨文的祭祀卜辞可得知,商王为消弭蝗灾,故多用祈禳,也就是祭祀神灵,如自然神:河(河神)、岳(山神)、土(社,土帝神)和“帝五玉臣”,加上祖先,如先公(上甲,商部落的第九任首领)、先王(祖乙,商代第十四任君主),以避免受到蝗灾侵害。除了消极的禳灾方法,商人的灭蝗手段还有网捕和火烧。学者杨升南认为:“秋字既与灾祸相连,就是蝗虫的蝗,当是可能的……从火,表示用火灭掉蝗……甲骨文秋字从火,正是商人灭蝗的方法之一。”以火驱赶蝗虫的方式在《诗经•小雅•大田》中也有记载:“既方既皁,既坚既好,不稂不莠。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稺。田祖有神,秉畀炎火”,意即遵照田祖之神的启示,以炎火驱赶蝗虫之属、会残害庄嫁的“螟螣”。时至近代,河南等地民众遇蝗灾时,还会聚众捕打蝗虫,打下的蝗虫或挖坑深埋,或是放置于火堆中焚烧。

由于先秦时期科技发展水平仍然相当落后,商人除了占卜预测是否会发生蝗灾之外,也只能被动地祈求不要发生蝗害,以及在蝗虫过境时用火烧驱赶,最多只能网子捕捉蝗虫而已,并无太有效的防治蝗虫方法。

相较于殷商时期是从部落联盟到国家雏型的发展样貌,汉朝作为中国史上第一个实现统一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帝国,其文治武功都达到同时期的巅峰,并奠定了儒家文化为东亚地区的社会主流文化,堪称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不仅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民族以汉为名,汉语和汉字文化圈更深深影响后世的东亚诸国。但在如此强盛的大汉王朝背后,蝗虫却是一点都没有放过它。

汉代共计发生蝗螟灾68次,西汉有20次(螟2)、东汉为48次(螟6)。以时间分布来说,夏季发生蝗害的概率为61.2%,秋季是28.6%,已占到全年的八成以上。由于夏秋两季的温度和湿度,给蝗虫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加上夏历五月和七月(约为公历6月、8月)分别是蝗虫的若虫发生之高峰期。在地理空间分布方面,因蝗虫生存于气候较为干旱的中国北方,河湖之地或沿海滩涂等“大泽之涯”是其滋生越冬的理想环境,况且蝗虫以旱作禾本科植物(如玉米、高粱、小麦)为主食,所以汉代蝗灾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即今日的山东、河南、陕西、河北、山西等省份,最远至甘肃敦煌,但在长江以南地区绝少发生。

东汉的196年中,明确记载有蝗灾的年份为38次,约占总年份的19.3%,意即平均每5年发生一次。相比其他朝代,魏晋南北朝蝗灾平均11年发生一次,唐代蝗灾平均为8.5年一次,东汉蝗灾在唐以前发生频率不可谓之不低。


蝗灾对汉代的人们有什么影响呢?


既然蝗虫过境造成饿莩千里,更使得东汉末年曹操与吕布的战争因此鸣金收兵。史书《三国志•魏书•张邈传》有载:“太祖引军还,与布战于濮阳,太祖军不利,相持百余日。是时岁旱、虫蝗、少谷,百姓相食,布东屯山阳。”《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亦载:“兴平元年……夏,……太祖乃自力劳军,令军中促为攻具,进复攻之,与布相守百余日。蝗虫起,百姓大饿,布粮食亦尽,各引去。”

《三国志》称,东汉兴平元年(194),名士张邈与陈宫趁曹操东征徐州牧陶谦报杀父之仇时,以留屯东郡(今河南省濮阳市与山东省聊城市一带)的军队迎接吕布为兖州牧,占据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两军对垒百余天后,竟然是因为该年降雨少,蝗灾大起导致粮食歉收,百姓都以人肉为食,双方这回合的较量就以军粮不足而退兵。

北宋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将曹吕之战的背景记载得更详细:“(兴平元年)自四月不雨至于是月(该年七月,即194年5月8日至9月2日),谷一斛值钱五十万,长安中人相食。帝(汉献帝刘协,181─234年)令侍御史侯汶出太仓米豆为贫人作糜(浓稠的稀饭),饿死者如故。”当时粮食的价格高达一斛(约15.63公斤)50万钱,折合黄金就是50斤(12.5公斤),简直贵得离谱!连京师长安都出现“人相食”的惨剧,更何况是地方。

东汉末年战乱天灾不断,朝廷对蝗灾早已有心无力。汉桓帝永兴元年秋七月(公元153年8月8日至9月5日):“郡国三十二蝗。河水溢。百姓饥穷,流冗道路,至有数十万户,冀州尤甚。诏在所赈给乏绝,安慰居业。”此处的“赈给乏绝”,指的是朝廷无法拨下赈灾物资或粮食;永兴二年六月(154年6月29日至7月27日)则有“京师蝗”的记载。面对连续两年的蝗灾,桓帝也只能下诏让受灾的郡国“种芜菁以助人食”。汉献帝虽以太仓米豆赈济灾民,但结果却是“饿死者如故”。既然当时的国家机器对蝗灾已然是束手无策,昔日巍巍大汉帝国,就在蝗虫一次次的肆虐下,敲响了丧钟。

魏晋南北朝369年间(公元220─589年)发生蝗灾43次,占总年数的11.65%,也就是平均每9年才发生一次,已经比东汉平均5年发生一次蝗灾更加趋缓。尽管蝗灾频发次数降低,为了处理蝗灾,北方的前秦、北齐政权仍旧伤透脑筋。

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东晋太元七年),幽州(今北京市、河北省北部)发生蝗灾、绵延千里,前秦符坚派散骑常侍刘兰前往征发民众捕蝗,但几个月之后成效不彰,有人参奏刘兰捕蝗不力应治罪,符坚却称:“灾降于天,非人力所能除,此由朕之失政,兰荷罪乎?”北齐天保九年(558)夏季大旱,造成“山东大蝗,差夫役捕坑之”。北齐文宣帝高洋祈雨而不得,一怒之下甚至下令拆毁位于北齐都城邺城(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的西门豹祠、并挖开他的坟墓(毁西门豹祠、掘其冢)以泄愤。

西门豹为战国时代魏国水利专家,被魏文侯任命出任邺令后投巫于河,破除了“河伯娶妻”的迷信,并修筑灌溉水渠,造福于民。“西门豹治邺”的功绩还被司马迁记载于《史记•滑稽列传》中,岂料千年之后一次干旱少雨引发的蝗灾,竟惨遭毁祠掘墓,西门豹何其辜哉?

虽然南北朝时期皆有以人力灭蝗举措,但到了唐代却阻力重重。唐玄宗开元四年(716)有蝗灾,当时民众相当迷信,畏蝗虫如神:“皆烧香礼拜,设祭祈恩,眼看食苗,手不敢近。”黄门监卢怀慎提出“蝗是天灾,岂可制以人事?……又杀虫太多,有伤和气。”汴州刺史倪若水也称:“蝗是天灾,自宜修德。”唐玄宗也曾一度质问中书令姚崇:“蝗,天灾也。诚由不德而致焉。卿请捕蝗,得无违而伤义乎?”时代稍晚的诗人白居易在其《捕蝗》诗中也称:“捕蝗捕蝗竟何利,徒使饥人重劳费。一虫虽死百虫来,岂将人力定天灾?。”

可见当时上至皇帝、下至部分官员,都认为蝗灾乃因“帝王失德”,经过“天人感应”后的降灾,加上唐代佛教思想开始兴盛,也许受此影响的官员也相信杀虫会造杀业过多,便极力劝阻。

姚崇视蝗灾为自然灾害,主张利用蝗虫的趋光性,先设火召集,然后焚烧掩埋(焚瘗灭蝗。瘗,音亦,掩埋)。终使原本态度游移不定的唐玄宗下定决心,下达《捕蝗诏》,才使蝗灾受到控制。

到了现代,我们这一代人基本上没有听到过大规模蝗灾,主要的原因还是50年代通过修水库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了大规模蝗灾的发生。但小规模蝗灾还一直有,不过飞机喷药,或者大型农机喷药,不等扩散就压下去了。现在的杀虫剂太厉害,效率极高,微量浓度就足以压制大面积的蝗虫,尤其在蝗虫还不能远距离飞翔之前,用药物压制很简单;现在还有声波驱蝗虫,用声波让蝗虫不敢伤害农作物;还有“绝户网”,直接把蝗虫一网打尽等各种方法。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慈禧的三大罪过,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

慈禧太后曾经统治中国47年,她虽然只是太后,但是实际上的女皇帝。关于这个人,大家可能从电视里边见过好多次了,那么我今天讲的呢,是历史上真实的慈禧太后。有些电视里的情节、有些电影的情节,那是艺术创作,并不可靠。那么我今天呢,希望给大家介绍一个比较可详情>>

溥仪:大清朝卖官是我同意的,还有收据呢!

在中国历史上,买官卖官的事时有发生。一般到了王朝末期,国库空虚时,政府就会通过卖官来增加收入。其中最出名的,当属汉朝。东汉末年,桓灵二帝无道,卖官之事十分猖獗,直到后来曹操主政,才通过唯才是举的方法改善了官员的层次。网络配图同样,清朝末年详情>>

天龙八部里的钟灵是怎样的人?如何评价钟灵

钟灵的美,并非美在绝美的丽容,而是美在美目盼兮,巧笑倩兮灵动,一提裙时的天真娇俏,脸上的笑容,春水一样荡漾,又若三春暖阳的明媚,即使是不笑的时候,俏丽的脸庞也蕴满了笑意,真是说不出的令人喜爱,还记得段誉触到她脚的时候,小脸儿羞羞的,满面红晕流霞,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