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是东汉末年政治家,是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获其赞赏,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等方面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王佐之才”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具有非凡的治国能力,最早出自《汉书·董仲舒传》:“刘向称董仲舒有王佐之材,虽伊、吕亡以回。”这里的“王”,指的是君主或帝王;“佐”,是辅佐;“才”,就是才干、能力、智谋;“王佐”,其实就是“佐王”,这是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就是辅佐帝王。
在曹魏集团内部,可以得到“王佐之才”的评价只能是荀彧,而不会是郭嘉、贾诩等谋士。荀彧和曹操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君臣关系,他其实也是曹操的知己,甚至可以说是曹操的合伙人,是整个曹魏集团人事和财务方面的总负责人,他在曹操集团里的职能有点类似于刘邦的萧何和朱元璋的李善长。
荀彧,字问若,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他之所以被称为“王佐之才”,是因为他作为曹操的首席谋士,为曹操统一北方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在战略规划方面,提出的几次建议都极具战略价值,所以被比作张良,称荀彧为“吾之子房也”。
荀彧少年时期就颇有才名,公元189年被推为孝廉,同年,董卓废除少帝刘辩,立刘协为帝,自封相国。荀彧随即弃官回乡,后来认为家乡颍川地处中原腹地,是兵家必争之地,就举家迁往冀州,袁绍待他如上宾,但是荀彧确认为袁绍难成大事。于公元191年投奔曹操,曹操马上就任命他为别部司马,当时荀彧年仅二十八岁。之后荀彧就追随曹操征战,并为曹操多次献计,最著名的就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这就是后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战略优势的来源,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东汉末年,尽管军阀四起,朝廷名存实亡,但是当时社会仍崇尚正统,谁拥戴汉献帝,谁就能赢得义举的声誉,从而获得士人的广泛支持。由此,荀彧建议曹操奉迎汉献帝,并劝曹操说:“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能远赴关右,然犹分遣将帅,蒙险通使,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匡天下之素志也”。
建安元年,曹操采纳荀彧的建议,将汉献帝奉迎至许。曹操掌控了汉献帝,就等于拥有了一面道德的旗帜,并随时可以举起这面大旗对其他割据势力进行征伐。随后曹操就打着“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旗号,提高了自己在政治上的号召力。从此,曹操的东讨西伐,南征北战也有了正当的理由。曹操迎奉汉献帝,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袁术的谋士张承、公孙度的谋士凉茂、吕布的谋士袁涣等都认为曹操“功高而德广,可谓无二矣。”各地士人纷纷投归许都,出现了“贤士大夫,四方来集”的盛况。
后来荀彧很少跟随曹操出征,更多的是负责为曹操留守后方,并负责调拨钱粮供给前方。如果说郭嘉是曹操手下最佳的形势分析师,那么荀彧就是曹魏的最佳经理人。曹操征战四方时,荀彧不但保证了后方的安全,还充当了总后勤部部长保证了前线曹魏军队的粮草供应。 其次荀彧是曹魏集团引进人才的金字招牌,充当了王牌猎头的角色。
荀彧家族是颍川的豪族名门,和陈群家族、钟繇家族关系密切,是颍川士人群体的核心。颍川地区的士人在东汉军界、政界地位相当高,在东汉最顶级的名士中颍川地区出身的就大约占到了五分之一,和全国其他地方的名士也有密切的关系。颍川士人在东汉士人中的角色类似于今天的清华、北大毕业生,而荀彧则充当了颍川士人的“学生会主席”。
“尚书令荀彧领典枢机,好士爱奇”“前后所举者,命世大才,邦邑则荀攸、锺繇、陈群,海内则司马宣王,及引致当世知名郗虑、华歆、王朗、荀悦、杜袭、辛毗、赵俨之俦,终为卿相,以十数人。”这是史书对荀彧猎头工作的总结。
第三,荀彧提出“深根固本以制天下”的战略方针。荀彧向曹操进言:“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将军本以兖州首事,平山东之难,百姓无不归心悦服。且河、济,天下之要地也,今虽残坏,犹易以自保,是亦将军之关中、河内也,不可以不先定。建立曹操以兖州为中心的根据地,并趁机收取“熟麦”,贮备粮食以供军需。曹操采纳了荀彧的建议,取消了攻打徐州的计划,分兵逐步攻破各个县城,巩固了在兖州的统治。随后又整编军队,招揽士人,大兴屯田,发展经济,从而声名日著,成为一支重要的割据势力。
同时,荀彧还指出徐州牧陶谦虽然死了,但徐州的兵力不易被消灭,而且徐州士兵必然严阵以待,强攻将会蒙受损失。曹操采纳了荀彧的建议,取消了攻打徐州的计划,分兵逐步攻破兖州的各个县城,巩固了在兖州的统治。随后又整编军队,招揽士人,大兴屯田,发展经济,从而声名日著,成为一支重要的割据势力。
第四,荀彧提出“先取吕布”、“连和关中”,逐步统一北方的战略步骤。曹操将献帝迎至许昌之后,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支持。但袁绍凭借自身的军事优势,并不把曹操放在眼里。当时东面有吕布的残余势力;南面有宿敌张绣;西边关中有数十支各不相统的地方武装。当袁绍傲慢地挑衅时,曹操颇为不安。为改变这一被动局面,荀彧建议曹操乘袁绍忙于兼并公孙瓒之机,东击吕布、连和关中。曹操采纳了荀彧的计划,于建安三年攻破张绣、擒拿吕布,解除了后顾之忧,为最后与袁绍决战创造了有利条件。由此可见,评价荀彧具有“王佐之才”可以说是名至实归。
荀彧一生留下最大的谜团,那就是荀彧之死。这个谜团主要是死因,那么荀彧究竟因何而死?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荀彧去世的背景故事:曹操一统北方,官至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到了加封爵位的时候了。当曹操刚接到晋魏公,加九锡的诏书时,荀彧竟然第一个反对,而且态度坚定。荀彧上表曹操:“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三国演义》将这段话总结为“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这段话柔中带刚着实让曹操难堪。要知道,荀彧可是曹操嫡系班底,是曹操最为敬重、倚重的老臣,荀彧的反对不仅朝野震惊,就连曹操本人都是万万没想到。曹操因此记恨荀彧,荀彧也因此远离曹操集团核心。
关于荀彧的死有两个版本,一说是荀彧被排挤后留在寿春,抑郁成疾而终;另一个版本是《魏氏春秋》所记载,裴松之注《三国志》时而引用之:曹操送给荀彧一个食盒,荀彧打开一看是空的,于是便服毒自尽,享年五十。核心问题根本不是这两个版本孰真孰假,而是荀彧为何会跳出来反对曹操?还有就是曹操真的是要荀彧死吗?
关于这两个问题,观点有二
一:荀彧尽心辅佐曹操的主要目的是匡扶汉室,而当曹操真实面目彻底暴露并将其边缘化时,荀彧也已经认识到,自己已经无力阻止曹操,汉室之倾颓以成定局。正是自己极力辅佐之人,毁了自己匡扶汉室的奋斗目标,自己也成了协曹灭汗的主要推手,其内心的痛苦是可以想象的,再加之曹操的暗示,便服毒自尽。所以,荀彧之死乃死于心灰意冷,并且死于曹操之手。
二:当时汉王朝已经名存实亡,荀彧乃王佐之才,不可能不知道曹操的僭越之心,那么荀彧不遗余力的献计曹操本意就是要帮助曹操完成霸业。而荀彧上表反对曹操加九锡,其实是一种自我救赎,以此来掩盖自己助曹为虐的人生污点,乃沽名钓誉之所为。
笔者个人还是倾向观点一,原因有三:
1、曹操早年真心是一腔爱过热血,在自己实力远不及董卓十分之一情况下,决意征讨之。而袁绍、袁术之流虽手握重兵,讨伐董卓流于形式,所想的都是如何获得自己的利益,毫无真心匡扶汉。因此荀彧弃袁投曹之举,很大原因是因为自己匡扶汉室之理想。
2、曹操“取而代之”之心,是随着自己实力的强大而变化的,更是荀彧无法左右的。那为什么荀彧不选择离开曹操呢?当时的人很讲究忠诚的,当时的价值观就是:不到万不得已是绝对不能侍奉二主。曹操并没有亏待荀彧,荀彧有什么理由离开曹操?你说曹操要篡位,曹操表态了吗?所以荀彧没办法离开。
其实从荀彧生平记载来看,荀彧为曹操出奇策,多是在曹操创业初期。官渡之战曹操做大之后,已经鲜有荀彧主动献计的记载了,荀彧多是做本职工作,只有曹操问到荀彧,荀彧才简单表述一下己见。并且曹操极力推举荀彧为三公之位,荀彧却是尽力推辞,侧面也反应出荀彧的心态。再者从荀彧上表反对曹操文字来看,其言辞柔中带刀,深刻揭露曹操道貌岸然之本质,足以让曹操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荀彧这么做,无疑是将生死置之度外,真有为挽回汉室荣誉和维护自己的初衷,做最后一搏的架势!
3、以死来沽名钓誉,代价明显过高,不符合常理。其实当时绝大多数德高望重之人,都已经“忘记”汉朝而归顺曹操,所以荀彧彻底归顺曹操也无可厚非,并无值得世人非议之处,正所谓大势所趋,识时务者为俊杰。说荀彧为了名誉,不惜豁出去性命,真的很难说得通。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正是荀彧为人处世恪守之道,我们有理由相信,荀彧真乃德才兼备之真君子也!
不管怎么说,当曹操得知荀彧去世的消息后,还是十分悲痛和深深自责的,这份悲痛与自责应该是发自真心的!荀彧与自己,虽是臣主之别,但是其亦师亦友之关系,加之荀彧为自己建立的功绩,绝对有理由相信曹操的真情实意。曹操追封荀彧为敬侯,由其长子荀恽承袭爵位,后又追赠荀彧为太尉,圆了自己封荀彧为三公之夙愿。
就在荀彧去世的第二年,曹操终于如愿加九锡,进魏公。从此可以名正言顺的独揽大权,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前进了一大步。像曹操这样的人物,枭雄也好,奸雄也罢,这些人是不会因为个人的情感,和某些人与事而停滞或放缓自己前进之脚步的,可以说正是这类人物推动者中国历史的前进。而这也正是荀彧这类德才兼备的君子,成为不了引领历史潮流之人的主要原因。纵观历史,令后世惋惜之人,又岂止荀文若?
曹操能够建立霸业,首席功臣及谋臣非荀彧莫属,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可见曹操对荀彧之倚重。然而荀彧到底有多厉害?为何最后要反曹操?详情>>
绍兴十年,岳飞在北伐过程中,相继在郾城、颖昌大败金国,准备乘胜收复汴京开封时,宋高宗赵构以金字牌御札将其召回,北伐之功毁于一旦。假如说赵构在绍兴十年绝对信任岳飞,全力支持岳飞北伐,岳飞能取得多大的战绩?详情>>
岳飞是南宋非常优秀的军事将领,岳飞一生刚直不畏权贵,一心系国忠勇无敌征战沙场。千百年来,岳飞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早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详情>>
张辽是三国时期曹魏名将,张辽早期跟随过丁原、何进、吕布等人。张辽武力过人,勇猛善战,后来,吕布被曹操击败,张辽投降曹操,成为曹操手下得力大将。详情>>
可能大家对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有很深的偏见,觉得他是一个嫉妒贤能、气量狭小的小人。但历史上的周瑜却恰恰与此相反,并且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绝才!详情>>
战国初期,李悝被魏文侯任命为丞相,主持魏国变法,使魏国成为当时第一大强国。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在当时便对其他各国震动很大,从而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全国性变法,为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铺平了道路。详情>>
可能大家对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有很深的偏见,觉得他是一个嫉妒贤能、气量狭小的小人。但历史上的周瑜却恰恰与此相反,并且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绝才!详情>>
李牧是赵国良将,一生战功赫赫,鲜有败绩,他与同时期的白起、王翦、廉颇被后世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最终因为文官和武将的矛盾,被奸臣所害。详情>>
慈禧太后曾经统治中国47年,她虽然只是太后,但是实际上的女皇帝。关于这个人,大家可能从电视里边见过好多次了,那么我今天讲的呢,是历史上真实的慈禧太后。有些电视里的情节、有些电影的情节,那是艺术创作,并不可靠。那么我今天呢,希望给大家介绍一个比较可详情>>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我国损失惨重,其中日军对我国的侵华战争,伤亡比例更是高达16:1,初期日军大半年就攻下中国,那么为何随后8年并没有再进一步?详情>>
绍兴十年,岳飞在北伐过程中,相继在郾城、颖昌大败金国,准备乘胜收复汴京开封时,宋高宗赵构以金字牌御札将其召回,北伐之功毁于一旦。假如说赵构在绍兴十年绝对信任岳飞,全力支持岳飞北伐,岳飞能取得多大的战绩?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买官卖官的事时有发生。一般到了王朝末期,国库空虚时,政府就会通过卖官来增加收入。其中最出名的,当属汉朝。东汉末年,桓灵二帝无道,卖官之事十分猖獗,直到后来曹操主政,才通过唯才是举的方法改善了官员的层次。网络配图同样,清朝末年详情>>
钟灵的美,并非美在绝美的丽容,而是美在美目盼兮,巧笑倩兮灵动,一提裙时的天真娇俏,脸上的笑容,春水一样荡漾,又若三春暖阳的明媚,即使是不笑的时候,俏丽的脸庞也蕴满了笑意,真是说不出的令人喜爱,还记得段誉触到她脚的时候,小脸儿羞羞的,满面红晕流霞,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