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38年,宋国与楚国为争夺霸权,在泓水发生了一次战斗,楚以优势的兵力、旺盛的士气、有利的地理条件,大败宋国,获得全胜。泓水之战后,楚国在中原的扩张已无阻力。
公元前771年,由于西周最后一位君主周幽王昏聩荒诞,宠幸褒姒,废王后申宜和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后,封其子伯服为太子,由此而引发了一场周王室内部为了争夺王位继承权的内部权力之争。废后申宜父不满王后与太子被废,随勾结北方的犬戎攻陷镐京,擒杀幽王与褒姒,立废太子宜臼为王,即周平王。
周幽王在位后期宠幸褒姒,曾上演过一出“烽火戏诸侯”的荒唐之举,所以在犬戎攻陷镐京之时,诸侯皆未前来救援。西周灭亡后,太子宜臼继位为周平王,迁都洛阳,洛阳位于镐京以西,所以后世称为东周。东周虽然建立,但其权力威望已经无法比拟西周,天子对诸侯的控制已经基本上名存实亡。所以,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的476年,中国历史进入到东周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
公元前643年,春秋时代第一位霸主齐桓公去世,齐国因君位继承而引发内乱,公元前642年,宋襄公出兵协助齐孝公夺得君位。同时,楚成王借齐国中衰、中原无霸的机会将势力渗入中原地区。宋襄公不顾宋国国力尚弱,希望能以宋国的公爵地位压制各诸侯国,与楚国争夺中原霸主的位置。公元前639年,春,宋、齐、楚三国君主会盟于齐,在宋襄公的坚持下,三国同意于同年秋在宋国召开诸侯大会。同年秋,宋襄公以盟主身份约楚成王以及陈国、蔡国、郑国、许国、曹国之君在盂会盟,齐国和鲁国推脱未参加。
宋襄公不顾公子目夷的建议,轻车简从赴会,以争取与会诸侯的信任,结果在会场上遭到楚成王的突袭被擒。楚成王挟之进攻宋都商丘,宋军坚守,数月未下。不久,在鲁僖公的调停下,楚成王于同年冬释放宋襄公。宋襄公回国后,不甘受楚之辱,亦未放弃争霸之心,不顾公子目夷和公孙固的劝说,于公元前638年夏,联合卫国、许国、滕国三国进攻依附与楚国的郑国,以泄愤。楚成王为救郑率军攻打宋国,宋襄公遂即撤回迎战。
商周以来,战争形成一种惯例,战争的目的不在于杀伐,而在于决胜负;所谓的春秋“无义战”并非指战争过程,而是针对战争目的而言,所有的攻伐,都是领主阶级为了获取更多的土地、人口和资源。因此,春秋时期的战争相对于战国时期和后世的征伐,并不是充满着嗜杀和血腥。正如《淮南子》所说:“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而且,商周以来战争以“成列而鼓”为主要特色,且崇尚“礼义之兵”;意思就是,作战双方,相互约好时间,地点,然后公平对决,分出胜负,不搞偷袭。这有点像原始的群落间攻伐,更像是约架。
所以战争开始时,宋军已经先于楚军在泓水北岸布好阵势,而且也处于有利态势,但宋襄公却遵守“不排成打仗的阵列不能开始战斗”的陈旧观念,就像他从简赴约一样,始终以君子之风行事;在楚军渡河之际以及渡河之后,尚未列阵之时,两次拒绝司马公孙固的建议,拒绝趁人之危。直待楚军从容布好阵势后才下令攻击,以致大败,襄公重伤,不久死去,宋国由此失去了争霸的实力。
首先,就泓水之战的起因来说,公元前639年,宋襄公以盟主身份约楚成王以及陈国、蔡国、郑国、许国、曹国之君在盂会盟。不过,在这一次会盟上,宋襄公因为没有带领多少护卫,所以被楚成王挟持了。数个月后,在鲁国等诸侯国的压力下,楚国最终释放了宋襄公。由此,对于宋襄公来说,自然不甘受楚之辱,于是选择合卫国、许国、滕国三国进攻附楚的郑国。面对宋国、卫国、许国、滕国等诸侯国的联军,郑国自然难以抵抗,赶紧向楚国求救。楚成王在获得这一消息后,选择率军攻打宋国,以此“围宋救郑”。
在楚国大军出动后,宋襄公立即从郑国撤军,并且在泓水迎战楚军,也即爆发了泓水之战。在泓水之战中,宋国的军队已先在泓水北岸布好阵势,处于有利态势,完全可以利用以逸待劳的机会来进攻楚国大军。不过,对于宋襄公这位君主,依然遵守先秦时期“不排成打仗的阵列不能开始战斗”的观点,所以在楚国大军渡河之际及渡河后尚未列阵之时,宋襄公两次拒绝了趁势进攻对方的机会。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是在战国时期,面对楚国大军渡河之际及渡河后尚未列阵之时,另外一方一定不会错失这样的良机。
在错失了进攻楚军的良好时机后,宋襄公一直等到楚国大军从容布好阵势后才下令攻击。值得注意的是,楚国在春秋时期是可以和齐国、晋国长期争霸的大国。与此相对应的是,宋国在楚国面前,只是一个中等的诸侯国。在军队数量和战斗力上,宋国军队都无法和楚国军队相提并论。所以,等到楚军从容布好阵势后,宋军的进攻几乎没有什么效果。在巨大的实力差距下,楚国大军迅速反击,从而击溃了宋国大军。在泓水之战中,宋襄公还身负重伤,于次年去世,可谓损失惨重。
最后,泓水之战发生在齐桓公和晋文公之间的一个历史阶段。在泓水之战中,楚国因为重创中原地区的宋国,加上晋国还没有和楚国正面抗衡,所以楚国在中原的扩张已无阻力。在其后数年间,楚国势力一度达到黄河以北。当然,等地晋文公重耳即位后,晋国实力得到增强,从而在城濮之战中击败楚军,这才遏制了楚国的扩张势头。与此相对应的是,就宋国来说,因为泓水之战的失利,从而彻底成为春秋时期的二流诸侯国。也即在之后的很长一段历史阶段内,宋国的存在感可谓越来越低了,并且因为夹在晋国和楚国之间,所以难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泓水之战规模虽不很大,但是在中国古代战争发展史上却具有一定的意义。它标志着商周以来以“成列而鼓”为主要特色的“礼义之兵”行将寿终正寝,新型的以“诡诈奇谋”为主导的作战方式正在崛起。所谓的“礼义之兵”,就是作战方式上“重偏战而贱诈战”,“结日定地,各居一面,鸣鼓而战,不相诈”。它是陈旧的密集大方阵作战的必然要求,但是在春秋中期,由于各国武器装备的日趋精良,车阵战法的不断发展,这种作战方式已开始不适应战争实践的需要,逐渐走向没落。宋襄公无视这一变化,仍然拘泥于“不鼓不成列”“不以阻隘”等旧兵法教条,遭致悲惨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在泓水之战中,尽管就兵力对比来看,宋军处于相对的劣势,但如果宋军能凭恃占有泓水之险这一先机之利,采用“半渡而击”灵活巧妙的战法,先发制人,是有可能以少击众,打败楚军的。公孙固等人关于乘楚军半渡泓水而击的方略和乘楚军“济而未成列而击”的建议,也体现了“兵者,诡道”、“攻其不备”的进步作战思想,从而为后世兵家所借鉴运用。所以,《孙子兵法》也将“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定为“处水上之军”的重要作战战术。后世在作战实践中以“半渡击”取胜的事例比比皆是,如柏举之战中夫概清发水半渡击大败楚军就是典型一例。
泓水之战的结果使得宋国从此一蹶不振,楚势力进一步向中原扩展,春秋争霸战争进入了新的阶段。楚国在中原的扩张已经毫无阻力,在其后数年时间内,楚国势力一度延伸至黄河以北区域,直到晋楚城濮之战后,楚国的扩张势头才得以遏制。宋襄公为此,以付出生命为代价,成就了春秋最为幽默的一场“义战”。另一方面,泓水之战也反映了春秋中期,礼崩乐坏势头已出现,社会开始走向转型的趋势,随后而来的的就是诚信,仁义的逐渐缺失。
洮西之战是姜维在北伐战争中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一场战斗下来歼敌几万人,这样的胜利是空前的,非但诸葛亮生前没能取得这样大的歼灭战,放眼整个三国,也很少有一战就损失几万人的战争。详情>>
在这场诱敌深入的经典战例里,面对顶级用兵高手司马懿,诸葛亮不仅展现出了其强大的带兵指挥能力,更以其高出一筹的卓越智谋,从头到尾把司马懿往沟里带,叫对方输的鼻青脸肿。全程每一个片断,都值得反复回味。详情>>
公元354年,大权独揽的桓温开始第一次北伐,他统兵4万攻伐前秦,攻入关中,给前秦造成很大压力。但此时的桓温已经是强弩之末,晋军粮草不济,只能后撤,前秦趁机出战,桓温大败,只好撤军,第一次北伐失败。详情>>
西汉中晚期,匈奴在汉武帝与汉宣帝的连番打击之下,已呈日落西山之势。值此危亡时刻,汉匈战争的主线分出了额外的分支:那就是汉羌战争。作为牵制汉朝的盟友,羌人也加入了雪山草原大漠上的角逐。汉羌战争最后上升到了与汉匈战争同样重要但是缺乏应有关注的地位。详情>>
唐德宗继位后对藩镇势力,采取了坚决的打压政策。只不过让德宗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打压政策所招致的则是各藩镇的强烈反弹,短短数年的时间里天下大乱。详情>>
长子军西征,除了满足经济上掠夺的欲望外,也缓和了蒙古汗国内部的权利之争,促进了东西方的陆路交通和文化交流,对社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但它带给西方人民的深重苦难却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详情>>
艾因·贾鲁战役是蒙古军西征首次重大失败,这场战役是蒙古第三次西征中的第一次重大失败,也被称为蒙古西征的终点。此战之后,蒙古西征的脚步停止了,蒙古人为什么会战败?详情>>
说到甲午战争,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那么它是怎么打起来的,对于中国造成了哪些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详情>>
大明王朝是汉族人在中华大地建立的最后一个王朝。它的建立,使中华大地的汉族人民摆脱蒙古贵族的残暴统治,又一次赢得了民族独立;它的灭亡,又让汉族人民成为满洲贵族奴役压迫的对象,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舞台。明朝为什么会灭亡?详情>>
在这场诱敌深入的经典战例里,面对顶级用兵高手司马懿,诸葛亮不仅展现出了其强大的带兵指挥能力,更以其高出一筹的卓越智谋,从头到尾把司马懿往沟里带,叫对方输的鼻青脸肿。全程每一个片断,都值得反复回味。详情>>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诸多人的印象中对于晚清时期的清政府都是懦弱腐败无能的,然而在清朝初期的强盛还是有目共睹的,那么“强大”的清朝,为何一步步走向落寞,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它灭亡?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详情>>
在我国近代有许多著名的将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高岗高谈阔论,碰上了此人,却鸦雀无声,如同猫见了老鼠,他究竟有多厉害?详情>>
黄巾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暴动。黄巾起义震惊了东汉王朝也同时改变了东汉王朝的政治格局。最终正式拉开了三国的序幕。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