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历史,看历史知识,尽在探索历史
匡源

匡源

()
中文名:
匡源
别名:
未知
国籍:
未知
人物简介:

匡源(1815-1881年), 字本如,号鹤泉,山东胶州人。晚清大臣,咸丰帝顾命八大臣之一。书画家,教育家。出生于书香人家,自幼聪敏好学,才思敏捷,认真刻苦。十三岁考秀才,文采卓异,擅诗文,号为神童,少有大志。道光二十年举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官吏部侍郎。咸丰八年,入直军机处。十一年,受咸丰帝顾命,赞襄政务。祺祥政变后,罢官还乡,主讲与济南泺源书院。光绪七年,卒,年六十六。

清朝名人推荐
本名
匡源
字号
字本如,号鹤泉
所处时代
清朝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山东胶州
出生时间
1815年
去世时间
1881年
主要成就
咸丰帝顾命八大臣之一

人物生平

匡源伯父匡锡嘏,举人出身,任泰安府府学教瑜,对匡源十分赏识,认定侄儿将来必成大器,先是领至泰安学署就学,后于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付学费送他进国子监深造。

1839年乡试,匡源夺得举人第三名的好成年绩,次年巧遇恩科,匡源参加会试,再中进士,25岁的他在同榜进士中最为年轻。同年他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又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

1844~1845年,匡源出任江西、山西乡试考官。1848年2月,道光帝派翰林院编修匡源为皇子奕詝讲经。匡源深知此任重大,不敢懈怠,全身心投入,以报效皇帝的信任。 

不幸的是,第二年匡源母、父二老相继逝世,他只好丁忧故里。

道光皇帝辞世后,皇太子登基,即其后的咸丰皇帝奕詝下诏丁忧期满的匡源入宫。1835年匡源出任会试同考官,次年升任兵部右侍郎。1855年,匡源任吏部左侍郎,署理礼部尚书。1857年,匡源升调军机处任军机大臣上习行走。第二年任军机大臣上行走,赐紫禁城骑马。1862年任职随称赞襄政务大臣。短短几年,匡源由皇子师连升数级进入中央权力中心。

不同于晚清官府奢靡腐败的风气,匡源为官严以律己,勤勉清廉,不沾恶习。他对败坏的社会风气极为痛恨,为振作朝纲,匡源愤而撰写了很多指斥时弊的奏议。他不畏权势,同结党营私的贪官进行尖锐的斗争。

1860年,英法联军进犯北京,清廷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敌军压境,匡源力主固守以待勤王。咸丰帝出逃热河,匡源弛骑以从,途中批谕、章奏、拟旨皆出自源手。英法议和,咸丰皇帝病危,临危托孤,命匡源为顾命八大臣之一。

1862年,同治帝即位,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开始翦除异己,削弱帝党势力,匡源被扣罪名罢官,有幸留得性命。

退出政界的匡源受聘讲学济南泺源书院,历时17年,弟子多达3000多人,他深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乐趣。他的门生中不乏有出息有作为的后起之秀,如潍坊县曹鸿勋、福山王懿荣、胶州柯劭文等。较之从政,讲学带给匡源更多乐趣和成就。

主要功绩

早期经历

匡源,字本如、号鹤泉,清朝嘉庆二十年(1815年)生于胶州郭家庄。匡源自幼聪慧好学,才思敏捷,13岁中

秀才。相传在正场考试前的口试时,匡源根据考官从《孝经》中出的题目,略加思索后,作《乌鸦》诗一首:“月满疏林霜满天,城头咋咋一声寒。只因反哺先知孝,叫得人人仰面看。”匡源吟罢,众考官皆点头称奇,一时传为神童。因在后来的正场考试中,他所作的八股文也被看好,便被主考官点为头名秀才。

道光十九年(1839年),24岁的匡源赴济南府参加乡试,考中了举人。第二年进京参加恩科会试,考中了进士。在同科进士中,25岁的匡源颇受朝廷的重视,被选入翰林院。从此,年轻有为的胶州进士匡源开始了他的宦海生涯。 

宦海沉浮

匡源自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开始,先后出任江西、山西主考官,后又任京城会试的同考官。因学识渊博,政绩卓著,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入值上书房。自此,34岁的匡源开始为皇太子(后来咸丰皇帝)讲经,成为皇太子的老师。 

道光三十年(1851年),道光帝去世,咸丰帝登基。第二年,因父丧回胶州丁忧的匡源,被咸丰皇帝诏回京城,仍入值上书房,并升任皇帝的日讲起居注官。自咸丰三年(1853年)至咸丰七年(1857年),匡源由兵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礼部尚书直到军机大臣上行走、赐紫禁城骑马,成为最受咸丰皇帝器重的朝廷重臣。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在战场上频传败绩的严峻形势下,众大臣主张咸丰皇帝离京到承德(热河)躲避,只有匡源据理力争,主张坚守北京。但是,早已经被洋枪洋炮吓破了胆的咸丰皇帝仍决定逃离北京,去承德避暑山庄,特诏匡源伴驾北上。 

顾命大臣

匡源从政以来,以清廉、勤勉、自律而享誉官场。当时的官场奢靡之风蔓延,烟毒泛滥,许多官员追求声色享乐。匡源虽然官运亨通,却不骄不躁,严以律己,洁身自好。不置家产,清正廉洁,写了很多切中时弊的奏章,表现出了忧国忧民的正人君子风范。

咸丰十一年(1861年),匡源被任命为赞襄政务大臣,成为清朝权力最大的决策高官。这一年,咸丰皇帝临危托孤,匡源成为顾命八大臣之一。

致力教育

辛酉政变后,被慈禧革职罢官的匡源移居于济南。由于他的学识渊博,又曾经任皇帝的老师之故,被当时的山东巡抚聘为泺源书院和尚志书院的山长(相当于大学校长)。自此以后,这位曾经任过朝廷高官的大儒开始了他教书育人的生涯。

匡源任山长的近20年间,以他的渊博学识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培育出了一大批学有所成的栋梁之才,深受莘莘学子的爱戴。作为一代名声卓著的大儒,匡源坚持以诲人不倦的精神教书育人。他根据受业者水平的高低、天赋的大小和闻道的先后分类施教,力求使更多的学子成为栋梁之才。

匡源的弟子多达三千,其中闻名于世者不下百人,状元曹鸿勋和独榜翰林杨际清,官至尚书的张应麟和黄钰,甲骨文发现者国子祭酒王懿荣和著名的史学家柯劭忞等。

光绪七年(1881年),66岁匡源病逝于济南的泺源书院。

家族渊源

胶州匡姓远祖匡俗公兄弟七人,在庐山结庐而居,因名庐山,又名匡庐、匡山。始祖即匡衡,汉东海郡人,即今山东峄县(现改为枣庄市峄城区)兰陵镇。近祖匡福,为明朱元璋部下,后封胶州卫世袭将军,为明初抗倭名将,后人经明清两代,世居山东胶县(今胶州)城南,约500余户。明清两代御葬有5、6人。匡源则系清末十二清流之一。这些先人,在《中华人名大辞典》上皆有记载。

匡源(1815一1881)字本如,号鹤泉。胶州匡姓自五世祖匡翼之开始,其后代多凭真才实学通过科举走上仕途,其中最著名者是清咸丰皇帝的老师匡源。嘉庆二十年吉时,伴随着晨曦的阳光,一声啼哭,胶州历史上一位伟大的鸿儒高官诞生于齐鲁大地古城胶州郭家庄一书香门第{今胶州市中云街道办事处郭家庄小区}。少年时代匡源与伙伴夏日畅游于护城河,冬日滑冰于云溪河畔,从他的家胶州“母亲河”的上游,途径沙滩南崖、钱市街……一直到少海连墙的入海口。都留下了他儿时嬉戏的身影。

匡世家族在胶州是名门望族,首重教育,他自幼又聪敏好学,才思敏捷,学习认真刻苦,所作文采卓异,擅诗文,誉满乡里。因生母卑微,族人微有鄙视,然而他少有大志,传世所书“世人多白眼,吾独上青云”诗句以自勉。 年少的匡源,13岁考中秀才。相传在正场考试前的口试时,根据考官从《孝经》中出的题目,略加思索后,作《乌鸦》诗一首:“月满疏林霜满天,城头咋咋一声寒。只因反哺先知孝,叫得人人仰面看。”匡源吟罢,众考官皆点头称奇。后来的正场考试中,他所作的八股文也被看好,被主考官点为头名秀才,一时胶州城里传为神童。

匡源伯父匡锡嘏,举人出身,时任泰安府府学教瑜,对少年匡源十分赏识,认定侄儿将来必成为国家栋梁之才。为了开拓视野,先是领至泰安学署就学,后于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出学费送他进国子监深造。1839乡试,24岁的匡源赴济南府参加乡试,考中了举人,位列第三名的好成绩。第二年进京参加恩科会试,考中了进士。他在同榜进士中最为年轻。同年他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25岁的匡源颇受朝廷的重视,又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自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开始,先后出任江西省、山西省的主考官,后又任京城会试的同考官。因匡源的学识渊博,举止文雅,政绩卓著,处事谨慎。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道光帝下旨,翰林院编修匡源入值上书房为皇子奕詝讲经。匡源深知此任重大,不敢懈怠,全身心投入到教授皇子的工作当中,以报效皇帝的信任。自此,34岁的匡源开始为皇太子(后来的咸丰皇帝)讲经,成为皇太子的老师。不幸的是,第二年匡源二老相继逝世。传承祖制,他丁忧故里,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胶州。

1851年,道光皇帝去世,皇子登基即其后的咸丰皇帝。第二年,因丁忧回胶期满的匡源被咸丰皇帝诏回京城,仍入值上书房并升任皇帝的日讲起居注官。自咸丰三年(1853年)至咸丰七年(1857年),出任会试同考官,次年升任兵部右侍郎。1855年,匡源任吏部左侍郎,并代理礼部尚书。1857年,匡源升调军机处任军机大臣上习行走。第二年任军机大臣上行走,赐紫禁城骑马。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进逼京师。在战场上频传败绩的严峻形势下,众大臣多主张咸丰皇帝离京到承德(热河)躲避,只有匡源据理力争,主张坚守北京。但是,早已经被洋枪洋炮吓破了胆的咸丰皇帝仍决定逃离北京,逃亡热河(今河北承德)承德避暑山庄。特诏匡源弛骑以从,途中批谕、章奏、拟旨皆出自源手。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五日,咸丰帝在热河行宫病重。十六日,咸丰在烟波致爽殿寝宫,召见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御前大臣景寿、协办大学士肃顺,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杜受田之子)、焦佑瀛等。咸丰谕:“立六岁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又谕:“皇长子载淳现为皇太子,著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以上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顾命八大臣”或“赞襄政务八大臣”。作为顾命大臣之一的匡源在整个满清王朝汉员中他是第一人。十七日清晨,咸丰帝病逝。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欣发动宫廷政变。以时在夏历辛酉年得名。又因改变祺祥年号而称“祺祥政变”,亦称“北京政变”时载淳生母慈禧太后和东宫慈安太后与八大臣争权,心怀不满。1861年10月26日,慈禧﹑慈安两太后偕幼帝载淳与载垣﹑端华等离热河回京。开始翦除异己,削弱帝党势力,当日太后下诏,历数载垣﹑端华﹑肃顺等罪状,称上年海疆不靖为在事王大臣筹画乖方所致,而其与外不能尽心和议,使朝廷失信各国,皇帝避走热河. 1862年,同治帝即位。次日,下诏命载垣﹑端华自尽,斩肃顺于市,景寿﹑匡源﹑杜翰﹑焦佑瀛皆被扣罪名罢官革职,穆荫革职后发往军台。匡源因曾经为帝师等原因而幸免一死,被慈禧革职罢官。 11日,同治帝载淳正式即位。

短短几年,匡源官运亨通,由皇子师连升数级进入中央权力中心。不同于晚清官府奢靡腐败的风气,匡源从政以来,以清廉、勤勉、自律而享誉官场。当时的官场奢靡之风蔓延,烟毒泛滥,许多官员追求声色享乐。匡源虽然官运亨通,却不骄不躁,严以律己,洁身自好。不沾恶习,他不置家产,清正廉洁,对败坏的社会风气极为痛恨,为振作朝纲,匡源愤而撰写了很多指斥时弊的奏议。他不畏权势,同结党营私的贪官污吏进行尖锐的斗争,直至罢官革职。表现出了忧国忧民的正人君子风范。据故宫和国家档案馆中所留奏折可见一斑。
  辛酉政变后,被慈禧革职罢官的匡源移居于济南。由于他的学识渊博,又曾经任皇帝的老师之故,被当时的山东巡抚聘为泺源书院和尚志书院的山长(相当于大学校长)。自此以后,这位曾经担任过朝廷高官的大儒,开始了他教书育人的生涯。讲学17年,弟子多达3000多人,他深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乐趣,以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根据受业者水平的高低、天赋的大小和闻道的先后分类施教,授业解惑,力求使更多的学子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他的门生中出现了大量有出息有作为的后起之秀,其弟子中举及贡太学以上者400余人。培养出曹鸿勋(状元)、张应麟(尚书)、杨际清(独榜翰林)、法伟堂(翰林)、王懿荣(翰林、甲骨文字专家)、黄钰(尚书)、柯劭忞(史学家)等优秀人才。

清光绪七年(1881年),66岁的匡源病逝于济南的泺源书院,学生曹鸿勋等人立教思碑,颂扬其传道授业为国育才的功绩。由顾命大臣到被革除了一切职务,身处逆境仍自强不息教书育人,成为清末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书画家。匡源才思敏捷,一生认真刻苦学习,文采卓异,尤擅诗文书画。他在文史艺术诸学科均有成就,生前著述很多,据《增修胶志》记载主要有《珠云仙馆诗人钞》、《名山卧游录》、《奏议存稿》、《画学先资》、《制艺卮言》、《历代文选》、《历代诗选》、《唐宋元明绝句选》》、《小题新编》等。学课士之暇,以山水写意自娱《清画家诗史》。还给后人留下了一些书法扇面,山水小品等。较之从政,讲学、著述、书画带给匡源更多乐趣和成就。

匡源书法作品刚中见柔而倍受世人称道。其传世作品中以秦章为多,主要保存在故宫和国家档案馆中,大幅书画作品较少。所遗留下的所有书画作品及物品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与收藏价值。

轶事典故

作为顾命大臣的匡源和肃顺一起,向慈禧太后叫板,一度让慈禧非常被动。但后来的事情,我们学历史时都知道了,慈禧太后联合慈安太后与奕訢合谋,发动了“辛酉政变”,罢免了“顾命八大臣”,并杀掉了肃顺等人。一向比较温和的匡源侥幸逃过了一劫,只是被罢了官。慈禧太后为什么没杀匡源呢?是真的心慈手软不想杀他吗?且听我们细细道来。

李莲英为匡源讲情?

1861年10月,恭亲王奕訢经多次申请,才得以以“奔丧”的名义赶到承德。表面上,他向肃顺等顾命八大臣示弱,使他们放松了警惕;暗地里,他却和慈禧、慈安太后密谋,决议在北京发动政变。此后,奕訢先行回到北京进行筹划,笼络掌握京津一代兵权的将领,夺取兵权。

在从承德回北京的路上,慈禧太后以皇帝年幼,不能全程护送先帝梓宫(指皇帝﹑皇后或重臣的棺材)为由,随灵柩走了一天。然后她决定和匡源等七大臣由小路提前回北京,而让肃顺护送咸丰的梓宫走大路。这样,肃顺和另外七大臣就被分开了。

1861年11月1日刚到北京,慈禧就迫不及待地接见了恭亲王奕訢等人。第二天一早,奕訢手捧盖有玉玺和先帝两枚印章的圣旨,宣布解除了肃顺、匡源等人的职务,并当场逮捕了八大臣中的载垣、端华二人,下令将景寿、匡源等人撤职查办,严加看管。慈禧还派人在京郊密云逮捕了护送梓宫回京的肃顺。随后,慈禧发布上谕,否认咸丰遗诏,下诏历数载垣、端华、肃顺等三大臣的罪状,下令将肃顺斩首;让载垣、端华自尽;匡源等五大臣则被革职,准备充军发配新疆效力赎罪。随后载淳正式登基,时年26岁的叶赫那拉氏篡夺了清朝大权,她宣布废除八大臣原拟的祺祥年号,1862年改为同治元年,慈禧和慈安两位太后垂帘听政。

慈禧太后此前就对匡源怀恨在心,当时她为什么不杀他呢?对匡源事迹很有研究的宋普先生说,当时慈禧在安插罪名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力主北狩,致先帝归天”,意思是说,当时是八大臣让咸丰皇帝离开北京,致使其到承德后染病身亡。但事实上,匡源当时是反对“北狩”的。到了危急关头,匡源只好为自己辩护,他说:“当时先帝已经起身离开座位了,臣仍然跪在那里劝他不要北狩,臣实在冤枉啊。”这时,慈禧太后身旁的大太监说了一句公道话,他说:“是这样,大臣们都已走散,只有匡大人伏榻苦谏。”慈禧太后一看,这条罪名安不到匡源头上,转念一想,自己的主要对手已经除掉了,一个匡源不足为患,于是就只把他罢了官,连充军发配新疆也免了。这位帮匡源说话的大太监是谁呢?一种说法是李莲英,但宋普先生认为,这个太监应该是一位姓刘的公公,具体名字已不可考。

在高阳先生的《慈禧前传》中,对于匡源逃过一劫的原因则是另外一种说法。当时定罪时,匡源、景寿等五大臣罪过差不多重,有人也想过严惩匡源以讨好慈禧。但是,景寿还有一重身份,他是奕訢的亲姐夫,如果严办匡源,可能会殃及景寿。当时谁敢得罪奕訢啊?在这种情况下,匡源跟着沾了光,只落了个革职的处分。

山东巡抚报恩,让匡源当“校长”

“匡源被革职之后,赶回北京的家中收拾行李,谁知到家后才发现,在英法联军占领北京期间,匡府已经被洗劫一空。一向为官清廉的匡源这时更是一贫如洗,他好不容易走到济南,盘缠却用尽了,回不了青岛了。”宋普先生说。

这时,匡源的一位门生帮了他,这就是当时的山东巡抚闫敬铭,据说闫敬铭能文能武,非常有才华,曾在湘军悍将胡林翼手下为官,还是在匡源的帮助下他才当上山东巡抚的。闫敬铭得知匡源到了济南,一方面非常同情其遭遇,佩服其人品和学识,另一方面,他也想报答匡源的知遇之恩。于是,他就冒险聘任匡源为泺源书院山长,相当于大学校长,这在当时引发轰动,济南市民甚至夹道欢迎这位博学多才的前高官。此后,匡源还兼任尚志书院山长。

要知道,阎敬铭此举还是很仗义的,当时匡源可谓是“烫手山芋”,一般人不敢亲近他,怕招来祸端,在这种时候出手相助是需要胆量的。而且,匡源的度量也不可谓不大。一个堂堂的军机大臣,当起了大学校长,落差之大不是一般人能接受的。但匡源还是认认真真地干了起来,而且干得非常出色。

当然,这并不是说匡源没有意见。比如,他被罢官后回青岛爬崂山,就写了大量诗词以抒发自己的不平。其在《忆崂十二首》中写道:“我忆白云洞,云上结茅屋。时闻云下人,笑语出深谷。炼师四五辈,逍遥无拘束。朝与白云游,暮抱白云宿。”看起来是隐逸之情,其实是心有不甘。

1864年,匡源就进京为慈禧祝寿,想以此来表示自己的忠心,但慈禧并不买账,只赏他了一个三品的虚衔。匡源眼见做官无望,于是又回到济南潜心于教育事业,以培养人才为己任。

匡源在济南任山长总共近20年时间,他凭借自己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培育出了一大批学有所成的栋梁之才。匡源的弟子多达三千,其中闻名于世的不下百人。比如状元曹鸿勋和独榜翰林杨际清,官至尚书的张应麟和黄钰等都是他的得意门生。另外,他的学生还有甲骨文的发现者、国子监祭酒王懿荣,以及同为胶州人的著名的史学家柯劭忞等。

1881年,66岁的匡源病逝于济南的泺源书院。1901年,泺源书院被直隶总督兼山东巡抚袁世凯改为山东高等大学堂,后又更名为山东高等学堂,以所属师范馆建成山东全省师范学堂,也就是现在的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尚志书院的遗址在现在的济南趵突泉公园内,又名尚志堂。2013年2月13日,城市信报记者在趵突泉公园内的李清照纪念堂旁边,找到了尚志堂。堂前有一副对联,写道:“尚志齐贤士人事,礼门义路君子行。”尚志堂中有匡源的遗像。遗像旁的文字介绍称,匡源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历代文选》、《历代诗选》、《珠云仙馆诗钞》、《名山卧游录》、《唐宋元明绝句选》、《奏议存稿》等。

万人送葬,把女神都感动哭了

宋普先生说,匡源去世后,包括状元曹鸿勋在内的100多个学生给他送葬,场面非常宏大。另有传说称,匡源下葬时众弟子痛哭声振泺水、撼动历山。连娥皇、女英这两位女神的神像都为之流泪,济南士人、学子纷纷赶来送殡者达万人之众。而且曹鸿勋还曾在济南的千佛山上立碑纪念匡源,但在文革时期碑被砸毁了。

而匡源去世之后,遗产寥寥无几,仅有薄田几十亩和一些书籍、碑帖、字画、书稿、日记等 ,而这些资料在“文革”之中大都毁于一旦。“我们家以前曾收藏有很多匡源的字画等物品,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很宝贵的资料,但当时都被烧掉了,现在想来真是太可惜了。”宋普先生说。

在胶州市博物馆内,城市信报记者看到了一幅匡源题字的古画照片,笔迹非常圆润内敛,上写“同治辛未嘉平月题鹤泉匡源”,印章为“鹤道人”。

虽然石碑、字画容易被破坏消失,但在民间,至今仍流传着很多关于匡源的传说和故事。宋普先生说,匡源老家所在的郭家庄本来是在胶州城的城外。太平天国时期,为了防范起义军的进攻,清朝地方政府修建了外城,据说当时外城按说也修不到郭家庄,但是当时胶州的地方官是匡源的学生,看在匡源的面子上,才把郭家庄也圈了进去。

还有一个故事,说匡源进京为官后,有一次跟母亲闲谈,他说记得小时候有一种外红里白的饭,吃起来滋味特别好,就让母亲做这种外红里白的饭吃。母亲告诉他,这种外红里白的饭是高梁粥和小豆腐,把做好的小豆腐放在高粱粥里,高梁粥包围着小豆腐盛在碗里,高粱粥是红色的 ,小豆腐是白色的,外红里白。于是,匡源吩咐下人做这种饭。饭好之后,匡源吃了几口,就说没有小时候做的那种好吃。母亲告诉他:“孩子,地位变了,生活和过去不能相比了,你吃的东西太多了,这叫做饥了甜如蜜,饱了蜜不甜。”

据宋普先生介绍,匡源所在的郭家庄现在已经改名为胶州市中云街道办事处辖区内的郭家庄社区。“匡源故居旧址”处的浮雕就是政府出资修建的。“浮雕旁边有一棵松树,那就是我祖父亲手种植的。”宋普先生说。

个人作品

匡源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

《历代文选》

《历代诗选》

《珠云仙馆诗钞》

《名山卧游录》

《唐宋元明绝句选》

《奏议存稿》等

匡源的书法以笔力雄健,刚中见柔而倍受世人称道。

其传世的书法作品以奏章为多,主要保存在故宫博物院和国家档案馆中。

其信札传世的不多,具有较高的研究与收藏价值。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慈禧的三大罪过,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

慈禧太后曾经统治中国47年,她虽然只是太后,但是实际上的女皇帝。关于这个人,大家可能从电视里边见过好多次了,那么我今天讲的呢,是历史上真实的慈禧太后。有些电视里的情节、有些电影的情节,那是艺术创作,并不可靠。那么我今天呢,希望给大家介绍一个比较可详情>>

溥仪:大清朝卖官是我同意的,还有收据呢!

在中国历史上,买官卖官的事时有发生。一般到了王朝末期,国库空虚时,政府就会通过卖官来增加收入。其中最出名的,当属汉朝。东汉末年,桓灵二帝无道,卖官之事十分猖獗,直到后来曹操主政,才通过唯才是举的方法改善了官员的层次。网络配图同样,清朝末年详情>>

天龙八部里的钟灵是怎样的人?如何评价钟灵

钟灵的美,并非美在绝美的丽容,而是美在美目盼兮,巧笑倩兮灵动,一提裙时的天真娇俏,脸上的笑容,春水一样荡漾,又若三春暖阳的明媚,即使是不笑的时候,俏丽的脸庞也蕴满了笑意,真是说不出的令人喜爱,还记得段誉触到她脚的时候,小脸儿羞羞的,满面红晕流霞,详情>>